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7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91篇
理论方法论   99篇
综合类   788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哲学的对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逻辑——具有着形而上下相互贯通的本体结构关系及相应的本质和本性,由此决定了哲学思想必然具有同样的形而上下彼此反思贯通的本体结构关系及相应的本质和本性。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作为哲学本体与其本质统一体的"哲学自我"同时具有着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且二者彼此反思一体贯通的基本特征,从而它既不是单纯的形而上学,也不是单纯的形而下学,而是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彼此反思贯通的复合体,即形而上下学。由此可见,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和现当代实证哲学的哲学观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二者的共同缺陷在于都割裂了哲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不可分割的结合关系,并且各执一端否定另一端。  相似文献   
992.
文章从仁学本体论立场出发,对李泽厚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与《中国哲学如何登场?》及其情本体论进行了分析评述。一方面,作者所持的仁本体论与李泽厚的情本体论都坚持儒学立足生生不息的日用常行之传统来谈论本体,从而两者有内在的共通性,但另一方面,李泽厚的情本体论往往还未能摆脱从心理学、人类学等角度来考察本体的倾向,因而未能从审美层面的情本体进入道德层面的仁本体。仁本体论是对情本体论"下一转语",使仁学的形而上学意义得到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将“思想”理解为表象,海德格尔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解释为“我表象故我在”,并揭示了“我思故我在”隐而不显的存在论意义。在笛卡尔那里,人成为了主体,存在者之存在意味着表象着的主体的被表象状态,真理成为了表象之确信。海德格尔还考察了笛卡尔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并将笛卡尔把握为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奠基者。海德格尔的重释是在“存在历史”框架下进行的,是其克服形而上学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994.
熊琴 《职业》2016,(25):68-6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众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同时受到近几年的日韩欧美各种流行文化的影响,使更多爱美人士走在了追求美丽的道路上.而随着审美需求的不断加大,大众对自己的形象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是就促使很多人投入到创造美的行业里,也使得一些化妆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在全国遍地开放,广招生源,为社会培养创造美丽的群体——化妆师.  相似文献   
995.
实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以实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建构呈现为一个圆圈。它由形上问题出发“下落”到实体,通过《范畴篇》对实体的探讨,又“返回”到形上问题。这使得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脱离了抽象性,有了现实的根基,从根本上克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二元分离。  相似文献   
996.
在其著名的康德解读中,海德格尔通过将纯粹理性的基础诠释为超越论想象力对三维时间域的自身感发的构造,开启了以此在的有限存在为基础的新形而上学。但在意识哲学的脉络中,胡塞尔不仅早已指出康德的生产性的想象力属于被动综合领域,康德错失了奠基性的原初时间综合,而且还以其对活的当下之自身构造的原发性的探讨在实事上为海德格尔的康德批判提供了新的可能。参考胡塞尔晚年的探索,可以发现,本真三维时间域本身的创生源自比超越论想象力更本源的源生想象力,源生想象力以及心体建构中的情动创生存在和对"有某物"的诠释已经将人带入了由亲在的生存开启的更原始的体验和存在领域。与此在的形而上学不同,亲在的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建基性的哲学探索,打开了"人何以生而为人"这一全新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997.
“形而上学终结”作为对“形而上学恐怖”的强力反弹,深刻地看到了后者的深层困境,因而有其深刻的合理性。但由于它与后者所具有的“两极相通”的抽象性质,因而无法有效地实现对后者的克服。与此不同,“边界意识”代表着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哲学智慧,它是对“形而上学的恐怖”和“形而上学的终结”两者的真正超越,对于人们重新理解人与世界,重思哲学的未来发展和形而上学的命运,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存在论只能是如何谈论存在。依据如何谈论存在来看,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是本体论,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是现象学,其核心从追问"存在是什么"走向了追问"存在如何存在"。通过实践的中介,历史唯物主义将存在论导向了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维度,存在论的核心问题从单纯的"存在如何存在"升华为"存在如何存在并且如何去存在"。因此,在后形而上学的思想视域中,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成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存在论的核心课题。  相似文献   
999.
在场主义散文的兴起是近年来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场主义散文理念的提出主要借鉴吸收了现代西方现象学和解构主义哲学家们对西方传统"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在场"思想,在场主义散文理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尚质"文艺观的回应。在继承以往有关"在场"的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在场主义散文理念代表人物也有所批判和发展,并赋予了"文学在场"以一定的新的内涵。在场主义散文的文学在场观主要体现在其核心概念"四非"说和"五性"说上。在场主义散文的文学在场观,既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僵化的散文观的消解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坚守文学的意义、真理和社会意义的主体性和现代性精神。在场主义散文的兴起及其散文理念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树立起了一个标杆,对扭转当下文坛的一些浮泛风气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当前学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包含价值性维度存在着争论。本文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以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为前提,而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中形成的。在传统形而上学中,人们试图借助抽象的形而上学实体解释世界中的一切,以此阐释历史的本质及其意义。马克思立足于现实世界,确立了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的历史观,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主导下的历史观念,肯定了人类主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样一种历史观为前提的历史唯物主义必然蕴含着价值性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