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52篇
理论方法论   57篇
综合类   391篇
社会学   234篇
统计学   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31.
霞客  东东 《半岛新生活》2004,(14):57-58
三毛说,凡是盛产鲜花、蜂蜜、湖水的地方,便是天堂。这个繁花似锦、湖水如蜜的地方,便是天堂的样板间吗?  相似文献   
632.
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卷二十二《辨证类》中说:“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人曾说,西湖最美,杭州当列于前,郎瑛认为“谚语因欲押韵,故先苏而后杭。”又因为“苏(姑苏)自春秋以来显于吴越”,而“杭(州)惟入宋以后,繁华最盛  相似文献   
633.
铜猪(下)     
《阅读与作文》2008,(1):28-37
一束奇异的光从教堂左边的墓碑上照过来,一千颗闪烁的星星仿佛组成了一个美丽的光环。一枚纹章在坟墓上方闪动,绿色背景下,一把红色的梯子像火一样照耀起来。这是伽俐略的墓。墓碑没有什么装饰,但红色的梯子十分醒目,好像它是艺术的象征,因为艺术之路总是通过一个火热的梯子通向天堂的。思想的先知都升入天堂,就像古代的伊利亚一样。  相似文献   
634.
残雪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但她本人并未刻意追求。残雪认为只有彻底的个性写作才能把女性主义文学进行到底,因而,她始终致力于探索人幽暗隐晦的灵魂深处。她早期的短篇小说《天堂里的对话》虽然展现出与其它作品不一样的温暖明亮的色调,但其人物内心也存在着焦虑与不安。小说完全建立在内心世界的剖析上,“我”和“你”可以说是一个人分裂出的两个灵魂,由此产生出“理性与欲望”“屋外与屋内”“等待与追寻”的分裂心理,从中可以折射出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自我价值的探寻过程。  相似文献   
635.
2008年10月3日凌晨4时许,贵阳电视台女编导佘健服毒自杀。临终前,她给丈夫写下一份遗书:"老公,我死后让我穿上婚纱、戴上结婚钻戒好吗?其实我真的很想留下来,堂堂正正地当一次新娘……"直到临死那一刻,她还在期盼花心老公回心转意;而他的老公,只在灵堂匆匆现了一下身,便人间蒸发……  相似文献   
636.
3个月大,我断奶。爸妈在部队的工作繁忙,决定找个保姆照顾我。 她知道后,不答应,决定自己来带我.于是,她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西北,而3个月的我,便从妈妈的怀抱过渡到她的怀里。  相似文献   
637.
一鸡五菜     
菊花 《社区》2008,(33):42-42
物价上涨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形势下更应该有勤俭持家、巧做安排的意识。这里介绍一只鸡做五个菜的吃法,让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食材来做出美味佳肴。  相似文献   
638.
托妮·莫里森的《天堂》通过对比黑人聚居的鲁比镇固步自封的男性宗法社会和女修道院崇尚自然、开放博爱的人间天堂来呈现美国非洲裔族群在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和弊端,揭露黑人群体因颠覆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而自我迷失、异化并陷入"以黑为美"的新的种族主义的事实。借助生态批评理论剖析了《天堂》中美国黑人群体以集体无意识形式释放的精神失衡的内外动因,认为鲁比人精神生态危机既与美国社会、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又与黑人人性弱点密不可分,进而说明莫里森的创作意图和生态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639.
中国每年的整形手术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巴西,中产阶层膨胀的钱包帮这一行业实现了50%的年增长率。即便把影视红人的整容排除在外,整容的大行其道对普通大众生活也已经构成了必须的生活消费。大学生毕业找工作要扎堆整容,考演艺专业砸进去父母养老钱也要整容,婚姻爱情不如意更要不惜血本去整容,拼死保住高薪职位还必须要整容,甚至年龄差异大的老年夫妇也要绽放第二春闹整容……  相似文献   
640.
从诗歌的意境入手,由点到面具体分析威廉·布莱克的《伦敦》(1794年)与威廉·华兹华斯的《威斯米斯特桥上》(1802年)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及诗歌流派,这两首诗描绘的均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首都——伦敦的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人民的生活状况。但这两首诗的意境却大相径庭:前者描写的伦敦如地狱般的丑陋不堪,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而后者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人间天堂;并以诗歌的主旨、韵律及修辞手法等方面为切入点,详细地对比、分析其“异同”,从而追溯造成诗歌中伦敦不同形象的成因;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伦敦的本质——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