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8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升 《河北学刊》2004,24(4):201-205
《永乐大典》在明代隆庆元年 (15 6 7年 )抄录完成、分为正副本后 ,正本下落不明 ,副本原储于皇史 ,清初移至翰林院。到庚子事变前 ,主要缘于国人监守自盗之故 ,翰林院所藏的《永乐大典》只剩下了八百余册。 190 0年 6月 2 3日 ,翰林院遭到围攻使馆的国人的焚烧 ,其所藏《永乐大典》一部分被英国使馆移出 ,一部分被使馆区内之人盗掠 ,另一部分被焚毁或弃置。 190 1年 6月 11日 ,英国使馆交回了《永乐大典》330册。这些交回的《永乐大典》 ,后来又被那些监守自盗者瓜分 ,以致 1912年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 ,只剩下了 6 4册。翰林院被焚时所直接焚毁的《永乐大典》 ,并没有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多。我们有理由对找到更多的《永乐大典》残卷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2.
《今日辽宁》2008,(3):53-53
王尔烈70寿辰时,正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当时翰林院翰林及相关的朝廷友人,亲笔为王尔烈写一"寿"字,或画一寿图,且字体不重复。经装镶后,成为一座高200厘米,宽32厘米,总横长288厘米,九扇木制透雕"寿"字屏风。  相似文献   
13.
晚清御笔《牡丹图》系慈禧太后御笔,为设色绢本立轴,纵125厘米,横61厘米。落款御题光绪壬辰夏清和月御笔,画上钤有印章六方,分别为慈禧皇太后之宝、大雅斋、乐在人和、冰清玉润、朱益藩印、壬辰翰林。前四方印章为慈禧御用印章,后两方印章为末代帝师著名书法家朱益藩钤印,并有应恭题诗一首,意境祥和优雅,字体工整雅丽。在《牡丹图》中,作者对国色天香的  相似文献   
14.
张謇四十二岁考上贡士,门师拼了老命为他争个状元。点了翰林的张謇,不喜欢当京官。当京官的好处是人脉广泛,升转较快,也不太忙,坏处则是上面官太多,不得扬眉吐气,而且,做不得什么实事。当然,戊戌之后,帝党失势,张謇在朝中没了奥援,这京官就更没甚滋味了。因此,他自从1894年报丁忧回南通后,就一直请长假,不肯再回京当那个清闲的翰林院修撰。张謇丁忧期间,张之洞奏派三位在籍文官于本乡设立商务局,酌办实业。三人中,陆润庠与张謇都是状元,一时间"状元办厂"哄传天下。  相似文献   
15.
刘征斌 《南方论刊》2012,(10):63-64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成丰帝即位后,他又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相似文献   
16.
马美著 《老年人》2009,(2):43-43
明代景帝时,一位八岁的神童被召入宫,皇宫的门槛很高,他人小跨不过去。景帝见了开玩笑说:“神童足短。”他高声应道:“天子门高。”景帝听了非常高兴,下令将他送到翰林院读书。这位神童,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文豪宰相李东阳.  相似文献   
17.
唐初,翰林院的前身"别院"即已出现.唐玄宗即位,正式建立翰林院,翰林院待诏各以艺能供奉君主.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在翰林院内置学士院,翰林学士专掌机务枢密.从此,翰林学士政治地位日益崇显,学士院亦逐步走向内阁化.  相似文献   
18.
蔡建军 《领导之友》2014,(12):55-56
正晚清名臣张之洞,在晚清险恶的局势中能够脱颖而出,励精图治,功垂青史,为时人所誉,为史家所赞,为后世所传,其为人、为官之道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与启示。为官之首要:忠正张之洞出身于官宦之家,由科举步入仕途,历经学政、翰林院京官、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观其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  相似文献   
19.
翰林制度始于唐代,定型于宋代,翰林院成为朝廷重要的选才、育才、储才之地,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翰林学士的经筵与日讲活动对于皇帝处理政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政治功能上,翰林院经历了由精英政治向史学功能转化的历程,"翰史合流"始于金代,完成于明清。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独特的翰林制度体现了史学同政治、史学同现实、史学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学术界对翰林院的研究重点今天依然停留在关注其政治功能,对翰林院的史学属性尤为忽略,所以,探讨翰林院的治史功能对培养今人关心政治、观察历史,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丰乐河畔歙县西溪文风昌盛,文化积淀深厚。乾隆初年,八十五世祖汪泰安(号盘石.1699—1761)经商大富后筑“不疏园”,并延请经学大师江永来此讲学。一时“江门七子”戴震、程瑶田、金榜、汪肇龙、汪梧凤、郑牧、方晞原等名流成集“不疏园”,讲读著说,研讨皖派汉学,微州朴学自此始大。人文鼎盛的西溪更是名人众出,并以一村十年两“点”翰林(汪运缔、汪宗沂)达到辉煌,翰林故居和义堂也被人们称之为“翰林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