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3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8篇 |
劳动科学 | 16篇 |
民族学 | 26篇 |
人才学 | 51篇 |
人口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512篇 |
理论方法论 | 79篇 |
综合类 | 1046篇 |
社会学 | 252篇 |
统计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203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154篇 |
2010年 | 126篇 |
2009年 | 163篇 |
2008年 | 152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赵洪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2):104-108
明末清初的江南士人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在日常生活的颐养中,江南士人的颐养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主体精神的调养上,即“以心为乐”。因此,江南士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任意事情中找到精神之乐。江南士人将日常生活转换成一种审美化的资源,这使士人的身份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2.
刘宝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2)
穷尽收集<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六册)中的"心"符字,从中择其要者50例,分字形不见于<说文>的从"心"之字、字形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的从"心"之字以及形扣义同于<说文>而义不行于后世的从"心"之字等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大量从"心"之字在战国楚简中出现应非偶然,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现象,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和社会原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楚简"心一符字的大量出现应与战国时期盛行的心性之学有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性之学在战国楚地的流行. 相似文献
34.
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优势但也有不足。从我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从外语教学实践等视角来看,语法翻译法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适用性及存在价值。而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存在局限性,为适应变化的英语教学形势,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语法翻译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坚持语法翻译法准确、流畅、得体相结合;重视阅读和语法能力;强化语音语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认识母语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35.
杨昌济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学家和伦理学家。杨昌济治学严谨,道德高尚。他坚信他的伦理学,努力向学生灌输一种公正、道德、正义、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准则。其生平和伦理思想很有研究价值。本文试图揭示他的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并阐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6.
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坛经》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无 念为宗的思维观。并从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相互关 系,对现代社会和人生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论述了《坛经》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7.
杜朝举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4)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理论知识和宽厚的仁爱之心.理想信念是做好教师的精神动力,道德情操是做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渊博的理论知识是做好教师的根本基础,宽厚的仁爱之心是做好教师的根本保障.四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好教师的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38.
时下研究朱熹道学派文学的论著不少,而对以陆九渊为首的南宋心学派文学却罕有人问津,在宋代文学研究中可谓缺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陈忻的《象山派心学与文学研究》一书对陆派心学颇有所得,并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清理了该派的文学思想及其作品,得出了中肯的结论。陆九渊开创的象山学派,或称“心学派”,并不以文学著称,但与朱熹道学派一样,他们也很关注文学。当然,他们的文学观和文学创作又深深打上理学的烙印,或者说是以理学(包括心学)的眼光和观念来审视和诠释文学的。陆九渊曾在贵溪象山讲学,故世称象山先生,有《象山先生文集》二… 相似文献
39.
40.
“虚灵明觉心”是唐君毅先生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本文分析了唐君毅“虚灵明觉心”思想的来源、特点及学者对此“心本体”理论直接与间接的批评意见,认为唐君毅“虚灵明觉心”形上本体论是一种“人义论”“人本论”性质的“现代性真理”建构,具有现代人文的开创之功,并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哲学诠释厘清了一条可行性道路,同时也有理论上的瓶颈及深度上的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