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本文谈到的感文化与法治的关系仍然隶属于德治和法治的问题,但是,从感文化的角度出发,在当今社会转型道德本身需要求证道德标准模糊的时代,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大量不违法却是真正为恶的无现象,从人心出发而不是从规范出发,以感的"不虑而感"的道德直觉去抵制或避免作恶,发挥其在人的存在论意义上"人若无不为人也"的底线道德的自我约束的关卡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2.
作为典型的"辱感文化",儒家""文化指儒家关于""的概念和理论及在此指导下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儒家""文化的核心是重"名",重视人的名声和名分,是"名表里"的文化.作为农业文明形态的伦理文化,儒家""文化又是一种适合了封建宗法等级制需要的士人伦理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但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源泉,因此,在现代道德教育和伦理建设方面,儒家""文化依然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3.
杨鹏  张远波 《社会科学论坛》2010,(11):147-151,160
1915年5月7日,日本政府要求袁世凯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提出最后通牒;5月9日,袁世凯做出了"满意"答复。全国民众引以为,将每年的5月7日和5月9日定为国日,并通过各种形式加以纪念,以示勿忘国,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知近乎勇,痛言国,纪念国是为了消除国,"五七""五九"是民国时期设立的第一个国纪念日,它的设立体现了国民立志雪的决心。细述发端于1915年的"五七""五九"国纪念,有助于后人体味烽火岁月中的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4.
《社科纵横》2019,(6):116-120
库切的文学作品着重于反映南非的社会问题和种族问题,近年来广受关注,《》聚焦于南非的种族问题,并展现出微观权力在南非社会的运行。根据福柯的权力理论,在后殖民地时代的南非,主人公卢里和露茜的遭遇表明了微观权力在社会运行中的细微变化,男性权威逐渐消解,处于全景敞视的监视模式中,卢里和露茜的自我认知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白人丧失话语权,黑人逐渐走上权力运行的核心。此外,库切还在作品中探索解决黑人和白人之间民族仇恨的方法,赎罪和融合是露茜迈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15.
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道德精神财富。建设优良公共文明是适应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和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客观要求。在现代公共文明建设中,传统德具有养成个体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涵育良好社会风俗的道德价值。建设以社会公德为核心的公共文明,应大力弘扬传统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德资源,努力提高公民的感意识和德水平,为此,要开展感教育,培育公民感意识;加强外在约束,营造尊荣贬环境;强化法律作用,严惩可行径。  相似文献   
116.
耻感的向度与公民道德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是一种道德感,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感包含着"向外看"和"向内看"两个向度,它们在道德建构中彼此连接、相互呼应.我国公民的感具有明显的社群取向、从众倾向,在社会转型期易表现为一种"向外看"的单向度感,这是对感的曲解和异化.公民道德建构要深入把握感的双向度与单向度问题,遵循由"他控"到"自律"、由"规范伦理"到"美德伦理"的路线.积极构建法制、道德、感组成的规范共同体,促进公民的外向型感转化为内向型感,是公民道德建构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7.
"羞"与""的关联与区分隐蔽着"感难题"的某种始源性的信息. "羞"的现代性命运可以概括为构成其深层根据的本体世界在存在论或本体论基础上的被瓦解,这是以现代人所经历的形而上学根基的丧失为典型表征的.世界"去羞化"是感丧失其"天然家园"的历史与逻辑.它必然历史地同时也是逻辑地使感在现代人类型和现代世界类型中成为一种现代性建构.我们今天要面对的,不是为感和荣辱观寻找某种绝对不变的形式原理,而是在一个"去羞"的时代、在一个"渎神"和"祛魅"的时代,真实地面对感重建的条件.这乃是我们所指证的荣辱的初始条件:作为现代人之质料条件的自由,即可为人所依赖的"物";作为现代人之形式条件的时空,即由人之在"此"的一种时间延迟而出的某种世界性收纳.  相似文献   
118.
库切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在叙事技巧上大都有别于传统文学。其小说《》重视心理描写和意识流动,运用了象征性描写,文体新颖但主题晦涩,表现了与以往写实主义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即运用象征主义与意识流创作手法(形式)来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等方面(内容),使形式和内容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结合,因而受到了世界文坛的瞩目。  相似文献   
119.
赵宋王朝建立以来,由于重文抑武,提倡皓首穷经,统治者贪图丝竹之乐,歌舞升平,以致纵欲败政;读书人生活面狭窄,不谙世情,多"书卷方巾气".两宋文化早已丧失了汉、唐文化那种阔大、开朗、奋发的气慨,转而为重内心的省视、调息、玄虚之自适.官场和世风的"骄奢淫逸"、腐朽浮靡,终于导致徽、钦二帝北掳的"靖康之".在国家民族危亡之秋,针对当时的仕风、士习,胡安国、胡宏、张栻等在湘潭碧泉书院创建了湖湘学派.湖湘学派与湖湘民性结合,形成了安邦治国、以天下为已任,经世致用,修养身性、勇于任事,坚韧强悍、吃苦耐劳的湖湘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0.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划分因其角度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文化体系,其中较为直接的一种划分是将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体系与西方文化体系,这是因为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东方属于感文化而西方属于罪感文化。究其原因,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于东方感文化根源于儒家思想而西方罪感文化根源于基督教之“原罪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