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南非作家库切(J.M.Coetzee)一贯重视历史、政治与小说之间的关系,常借助小说表达他对"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思考.在《》中,库切带着极大的困惑描绘了全球性的病症--教授的社会属性与个体需求之间的矛盾,偷窥的欲望与保持隐私的权利,坚守与逃离痛苦,生命的消解与亲情的丧失;通过南非白人后裔面对窘迫的处境做出的或然选择,展示出以个人对抗社会秩序的重新整合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被看作一部关于南非后殖民主义的政治小说,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寓言式解读的诱惑.  相似文献   
142.
""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重要范畴和重要方式。在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向度里,的哲学建构方式和价值存在方式、伦理约束方式不尽相同。在儒家那里不仅被建构为人之本体性存在之伦理性情(内部世界),而且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它将意义世界(内部世界)与生活世界(外部世界)联结了起来,体现一种"内外"相通的伦理精神。而在西方罪感文化视界里,""之自我评价方式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之存在价值纠缠于人、生物、神与人自身的身体等复杂关系中,以神秘的"身体——心理"的经验描述方式将其伦理价值阐述为"人之生存方式"。在西方宪政文明里,经历了身份伦理到理性契约伦理的转换,成为对"制度正义的自我支持的道德态度",以适合政治自由主义的需要。当前中国的社会无现状,应从""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方式上寻找原因,并从"点睛"(社会主义制度)、"荣辱的初始条件"(市场、货币、资本)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感文化)之间寻找张力和契合点,重建既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又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43.
论儒家的耻感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学说认为,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之一,也是四种善端之一。知是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感意识与人的气节操守密切相关。知与无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意识是社会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感意识淡化必然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缺乏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乏感意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树立感意识,人们才能分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呼唤感意识回归,弘扬感文化,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4.
》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尖锐的社会种族矛盾.库切在小说中展示了后殖民语境下动物和女性的相似地位: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和动物同为父权制、种族主义和物种主义的牺牲品.并且,作品体现了库切对于动物权利和女性地位的关注和担忧.  相似文献   
145.
儒家学说认为,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之一,也是四种善端之一.知是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感意识与人的气节操守密切相关.知与无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意识是社会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感意识淡化必然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缺乏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乏感意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树立感意识,人们才能分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呼唤感意识回归,弘扬感文化,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6.
言行关系是《论语》中的一则重要命题。《里仁》篇中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躬之不逮’”一句便与此相关。在诠释史中,学者将其旨意或解为倡导谨言,或解为勉励躬行,其中实则隐含着“有言有行”和“行而不言”两类不同理想人格的设定。详循孔子对言行关系的论述,他不仅指出言、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强调了二者的一致性趋向。实际来说,孔子言行观的旨趣并非谨言或慎行,而是在借助个体之“”提示个体能力和德性的提升,也即对个体展开教化。孔子对行为主体的关注不仅展现了儒家在言行关系问题上的独到运思,也体现出中国哲学重视行为主体而非哲学概念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