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张坤 《经营管理者》2013,(18):179-179
<正>一、面子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类都具有维护自身形象的本能,由此产生的面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所反映,然而这种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尤为繁盛,学者经过大量研究,指出在我国主要受到以下几种社会文化的影响。1.感文化的影响。和西方基于基督教文化产生的罪恶感文化不同,西方罪恶感文化主要通过宗教作用在每个人内心植入一套稳定的  相似文献   
62.
正在消失的“耻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的道德本质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激励,是推动人们在道德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3.
张伏力 《职业时空》2008,4(1):17-17
所谓德育,从狭义上理解,就是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个体德性社会化。因此,道德教育不仅要研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系结构,而且还要进一步研究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如何内化为个体德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的实效性。当然,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64.
在小说《》中,主人公卢里创作的歌剧《拜伦在意大利》在文本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卢里在创作歌剧的过程中在剧中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卢里的中年人生困境,可以看到卢里在歌剧中对于拜伦的移情化描写,并且试图通过拯救中年的特蕾莎来拯救在面临衰老和死亡的自己,最终通过歌剧中的音乐获得了悲剧中的喜剧性。此外,本文运用尼采的悲剧理论分析其中的歌剧音乐和喜剧性,并得出卢里懂得生命的普世价值,继而从容面对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5.
王佳鹏 《天府新论》2020,(5):121-129
本文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为文本资料,从羞感角度分析了家暴和性侵的社会心理根源。在台湾社会中成长的少女房思琪和许伊纹,内化了一种强烈的自我羞感,尤其是性羞感。语文老师李国华对思琪的性侵和钱一维对伊纹的家暴,在根本上既源于他们自身经历的羞感,也源于他们对女性羞感的无利用。但与弱势的女性相比,强势的男老师不是因羞而隐忍、压抑,而是因羞而愤怒、爆发,以至于通过性侵、家暴等伤害他人的方式来消除其羞感。这部虚构小说暴露出了真实的感文化之弊,在承认羞作为道德教化机制的同时,必须防止羞感对个体自我的过于束缚和有权者对弱者羞感的无利用。  相似文献   
66.
库切的小说《》展现了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的社会面貌。在新南非的后殖民语境中,白人失去了话语权和土地,与动物他者一样沦为边缘群体。后殖民主义为种族他者发声,而后殖民生态批评则将关怀的范畴扩展至动物他者。在这两种学说所构成的后殖民视角中,南非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种族他者与动物他者的边缘境遇得以审视。在库切的叙事中,动物生存范式对于边缘群体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67.
道德焦虑产生道德感,道德感能有效催生人之道德良知,道德良知能唤醒人对非道德行为的追悔,进而产生对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内驱力,敦促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与逆向感文化均能有效催生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从正面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感则是从反面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  相似文献   
68.
库切的小说《》2008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后,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电影无论在神还是形上都忠实于原著,仅在某些细节处理上与小说相异。电影与小说的相异之处,既体现了电影对小说进行增删替补意义,也揭示了小说与电影两种表现艺术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69.
赵宋王朝建立以来,由于重文抑武,提倡皓首穷经,统治者贪图丝竹之乐,歌舞升平,以致纵欲败政;读书人生活面狭窄,不谙世情,多“书卷方巾气”。两宋文化早已丧失了汉、唐文化那种阔大、开朗、奋发的气慨,转而为重内心的省视、调息、玄虚之自适。官场和世风的“骄奢淫逸”、腐朽浮靡,终于导致徽、钦二帝北掳的“靖康之”。在国家民族危亡之秋,针对当时的仕风、士习,胡安国、胡宏、张木式等在湘潭碧泉书院创建了湖湘学派。湖湘学派与湖湘民性结合,形成了安邦治国、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修养身性、勇于任事,坚韧强悍、吃苦耐劳的湖湘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0.
无论是在西方文化圈还是儒家文化圈,感都在个体、类和群体的生活中整体性地建构着“为我而存在的世界”.感所示之精神,是人(类)在多样化的生活视域中,以自身为对象建构的以个体意识、类意识和群体意识为主要向度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彰显了人在多样化的生活视域中的本体性存在方式:感所示之主体意识确证了人的本体性存在,感所示之“类意识”昭示了人的德性存在,群体观呵护了人的群体性存在.感意识最终积淀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内在动力机制,并在不同时代统治阶级的丰富、发展和倡导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