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刘友竹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1):47-50
对仗,是近体诗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汉学多为单音词,分四声平仄,易于对偶,这是汉诗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杜甫极精此道,极多创新,极富成果,这者代不乏人,而当代作家聂绀弩早有功底,晚愈精研,以杜为师,大器晚成,本文分八个方面论证聂绀弩在对仗手法上对杜甫的继承和宏扬,后何从聂绀弩学杜有成的经验中受到启迪。在当代诗词的创作中使杜甫“属对律切”这一艺术成就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2.
中国境内聂斯脱利教遗物分布状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明末起至今 ,中国境内陆续发现、出土有唐元二代聂斯脱利教遗物 ,有关这些遗物 ,前人的论述中多有不全面之处。本文综述中国境内聂斯脱利教遗物的分布状况 ,并指出这些遗物中尚有进一步进行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4.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4)
聂绀驽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尤以晚年写的旧体诗最为引人注目。文章简述了聂的具有伶奇色彩的一生对他诗作的影响,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聂诗的特点:用寻常事入诗,化平淡为神奇;诙谐风趣,有杂文风味;用典新奇,对仗工整,炼字精巧;充满着对真善美境界和人生理想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25.
本文将萨福的三首诗与《诗经》的三首诗作了文本细读,结合意象分析、文字学分析等方法,探讨它们的异同;将普罗米修斯盗火与鲧窃息壤作了神话学、文化学比较;并从民族宗教伦理、文学人物塑造的角度探讨了安提戈涅与聂嫈之死,试图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对古希腊文学与中国先秦文学作一番微观分析。 相似文献
26.
王美芸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9-63
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聂绀弩旧体诗的研究可以归纳为聂绀弩其诗其人的整体性评价与基于具体作品的诗歌形式与风格讨论两个方面,虽然现有的对聂诗的研究已关涉形式、主题以及风度等方面问题,但却没有研究者关注到聂绀弩旧体诗创作的动因问题。对聂诗创作动因开展研究可以完整地发现作家的独立人格及其诗歌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7.
姚斌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5(6):83-85
聂绀弩小说内涵上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关注和对民族病态心理的洞察这3个特点;人物形象创作上,作家善于书写小人物的人生故事;语言表达上,小说中的口头语和方言则显示出浓重的地域风格;情节设置上,情节简单,人物、场地集中。聂绀弩赋予小说投枪和匕首的功用,始终走在对“人的觉醒”进行启蒙的创作道路上。 相似文献
28.
李遇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0-94
聂体或绀弩体,是一种现代打油诗。聂体打油诗的风骨,含有"三气":阿Q气,离骚气和江湖气。其中,阿Q气使聂诗诙谐,离骚气使聂诗沉郁,江湖气使聂诗狂放。阿Q气是表,离骚气和江湖气是里,一邪气(或曰逸气),两正气,互为表里,亦正亦邪,恰构成了聂诗"盛气凌人"的独特魔力,也使现代旧体诗(打油诗)别开了新生面。阿Q式的自嘲、屈原式的忧患、江湖式的狂狷,正是聂绀弩直面人生苦难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29.
19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对“西夏”似乎毫无所知。此后,居住在北京的西方学者,在考察居庸关云台六体刻经时,发现了他们并不认识的西夏文字。他们通过时“西夏碑”的研究,知道居庸关刻石不识之字为西夏文字,发表了不少文章,对早期西夏学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其中也有一些错误和误解。本文对西方学者是何人、何时最先研究西夏的,西夏文字是什么时候、什么人“考定”的,所谓有人从12枚西夏钱中得识40个西夏字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西方最早研究西夏的学者是英人伟烈,最早“考定”西夏文字的是我国学者张澍,所谓用12枚西夏钱币认出40个西夏字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30.
赵俞是清初嘉定县的诗人,与同县孙致弥、王畮、侯开国并称"疁城四子".赵俞卒时79岁,但他亲自删定的诗集《绀寒亭诗集》,仅留下最后20余年诗作.本文从政治原因、少作不佳、突出发愤之作三方面来探究原因,以期了解赵俞删诗的心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