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41.
这里号称"中国食品名城",是漯河食品工业的聚集区,蜚声中外的双汇集团就在这里诞生和辉煌. 这里是投资兴业的热土,曾吸引了日本丸红、美国杜邦、中粮集团、台湾康师傅、旺旺等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纷纷来此投资办厂.  相似文献   
42.
《领导决策信息》2012,(24):20-21
5月10日,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聚集区(以下称“聚集区”)在广东佛山南海区正式启动。目前,包括中国科学院佛山环境与安全检测认证中心在内,已吸引20多家企业与机构落户,“一园区四基地”的格局也初步形成。集聚区将通过重点发展环境金融与贸易服务、  相似文献   
43.
44.
文化产业聚集区是政府干预和市场竞争相互博弈的结果,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模式,其生成与发展取决于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影响,以及外部经济自增强、合作竞争、第三方治理、创新激励等内外机制的运行状态。文化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基本路径是"聚集体——产业集群——产业集群高级阶段",但这一路径不是自动生成,其演进过程和结果还取决于自身发展战略的选择。价值引领定位战略、全产业链竞争战略、公共营销战略有效保障了文化产业聚集区生成机理的运行,共同构筑了聚集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45.
古韵前门     
崔伯颖摄影 《中华魂》2013,(7):F0003-F0003
前门大街是北京最具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老字号商业聚集区。2005年以来,前门大街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缮整治,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恢复了标志性的正阳桥六柱五牌楼和长816米的明清时期御道,恢复了消失42年的有轨电车,再现了前门大街辉煌的历史风貌,向世界展示了古都北京前门的神韵。  相似文献   
46.
2012年度,鹤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创新工作方式,全力服务产业聚集区发展需要,在全市各产业集聚区成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解决了"中心"人员办公的基础条件,并指导各中心建立工作制度及时开展工作,有效地服务了企业用工需要,受到了鹤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表扬。  相似文献   
47.
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区:模式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来人口聚居区的出现和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它已成为北京外来人口生活居住的主要地区。2000年,北京市外来人口上万人的街道有102个,占到街道总数的30.4%,集中居住了74.4%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高度聚集的情况短期内不会消失,并会随着北京的发展,形成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聚集区聚集区可以按照内部结构划分为缘聚型和混居型,依照行业依托情况分为完全依托、半依托和无依托。从动态角度来看,社会实行最低工资限额并能让向上流动成为可能,无依托型外来人口聚集区或许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中转功能之后,转型或消失。完全依托型和半依托型聚集区问题则只能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分布及配套方面入手解决。  相似文献   
48.
闽茶要扮演好中国茶领军人,必须重新定位闽茶,为闽茶的发展重新进行品牌策划与品牌设计,使闽茶发挥更好的产业效益与文化价值.闽茶发展要着眼于战略上、经济上、区域发展上、产业发展上的大融合,形成海西经济区的支柱产业,抢占世界茶文化产业主阵地.  相似文献   
49.
50.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由“政策驱动”向“市场化驱动”转变,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此,基于复合系统视角,首次将“技术扩散”和“市场”纳入可再生能源复合系统,运用耦合协调度法构建“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市场、环境”多系统耦合协调模型,解析我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聚集区2011—2022年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异质性及其根本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风能聚集区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居高位;太阳能聚集区系统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斜率最大,受市场成熟度及内生技术改进影响较大;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互为双向因果关系,技术市场化程度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波动均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等。对此,需协调好政府、市场、技术扩散和环境间的关系,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考虑异质性差别,根据不同可再生能源发展阶段提出相应措施,同时针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聚集区的不同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