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本的独立表现在它作为语言编织物 ,既依附于创作主体而又背离于创作主体独立自由的话语世界。它以自身的逻辑形式和词语、句子、代码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定的物质世界。从情感入手分析感情在文学创作与欣赏中的运动变化过程 ,可见出其在创作主体→文本、文本→欣赏主体、创作主体→文本→欣赏主体三结构中的浸透与背离的情况  相似文献   
22.
23.
“模仿”是殖民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交锋中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奈保尔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国内外论者一般都认为,奈保尔小说中的“模仿”体现了一种殖民策略,培养的是西方文化的寄生虫。然而。经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笔者认为奈保尔笔下“模仿”这一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从早期到中期的深化、超越过程。在以《模仿者》为代表的中期作品中,“模仿”这一概念被赋予辨证而矛盾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殖民者培养寄生虫的殖民策略,也是模仿者的反殖民策略。被殖民者通过模仿中的背离对殖民权力进行消解、嘲讽和抵抗。本文以《模仿者》为例分析奈保尔中期作品中模仿的涵义,集中探讨模仿中的背离问题,分析模仿者的反抗。  相似文献   
24.
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两种重要的致思取向。伦理相对主义强调道德的特殊性、不确定性、暂时性,伦理绝对主义则强调道德的普遍性、确定性、永恒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背离的张力。廓清二者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和现实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25.
<桃花源记>是中国文人内儒外道精神的延展,是隐逸精神原型在历史上的一次集结,唱出了华夏千古文人对乌托邦的渴望.它繁衍出了中西古今众多不同版本,其中以法国作家谢阁兰的散文集<出征>、台湾作家张晓风的诗体剧<武陵人>、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最为有名.三者以<桃花源记>为轴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互文织锦,共同演绎着古今中西的乌托邦追寻或背离乌托邦幻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26.
将"规范——背离"作为一种理论建构模式引入文论研究始于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在这一模式指导下,俄罗斯形式论派对"文学性"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然而,由于极端重视"背离",而在很大程度上轻视、甚至忽视了"规范",这一不足极大限制了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在文学性探索上所达到的高度;俄罗斯形式论学派解体后,布拉格学派的扬·穆卡若夫斯基一方面继承了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对其不足进行了批判:早期,他运用"前推"来对"背离"的方式进行描述;后期,他对文学、艺术中的规范类型进行系统研究,将"审美规范"问题提到本体论高度,并论证了这一概念在美学中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从而更加辩证、深刻地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7.
黄浩博士所谓的"后文学时代"与其所谓的"文学经典时代"一样是虚假的,它严重歪曲了文学生活的本相。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也许存在着一个"后文学时代",但它不是也不可能像黄浩博士所"描绘"和"规定"的那样。那它是何样子的呢?要回答这样一个吃力且不易于讨好的问题,除黄浩博士所特别看重的"理论勇气"和"历史责任感"之外,还应该尊重客观事实,依循学理要求,并且有足够的耐心。  相似文献   
28.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文化的发展出现“离异”,究其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信奉和运用的“马克思主义”在某些方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原本”、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思维方式、知识分子失去“自我”。新时期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正确认识文化转型,走综合创新之路,发展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新文化、新哲学。  相似文献   
29.
本文试图从三方面来讨论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阐释引起的问题。第一,阐释。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五种真,即技艺、科学、明智、理智与智慧,海德格尔将之归纳为明智与智慧两种美德。第二,转化。海德格尔一方面将沉思、制作、实践三种思虑活动转化为现成在手、上手、此在三种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将实践的明智中的知识和抉择转化为本真存在中的良知和决断。第三,背离。海德格尔在三种存在方式的高低排序和将目的论转化为向死存在上,明显与其阐释对象背离;这是因为海德格尔认定的存在先于本质和向来我属性,以及可能性高于现实性。  相似文献   
30.
明末清初词人词论与创作的背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斌 《江淮论坛》2006,(4):175-178
词的尊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始于明末清初,并在清代得到极大发展。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词一直被视为“析酲解愠”、“聊佐清欢”的娱乐工具,所以,明末清初词人在词的尊体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的心态。这一心态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些词人的词作往往与其词论出现明显的背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