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722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3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71篇
理论方法论   102篇
综合类   1268篇
社会学   186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腐败是一种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 ,对社会肌体有着极大的侵蚀作用。腐败现象是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相伴相随的 ,它具有时间上的久远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 ,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正因为如此 ,消除腐败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任重而道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为反腐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自身也都是勤政廉政的模范。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 ,腐败现象有趋于严重和泛化的倾向 ,已经成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衰和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并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因此 ,反腐败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大事、要…  相似文献   
82.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04-210
纵观新加坡腐败治理的历程可以发现,新加坡并不单一地治理腐败,而是将整个腐败治理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通过国家治理来推动腐败治理。从国家治理视域来看,新加坡腐败治理的基本经验在于政党自律、政府廉能和人民的国家认同感。考量与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及做法,我国治理腐败的对策有:通过提高执政党对腐败治理的领导力,加强腐败治理权威性;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推进腐败治理方式法治化;提升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构筑腐败治理的文化基石。  相似文献   
83.
基于对774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探讨微信点赞的动机及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网络社会交往视域中审视民众微信点赞的原因主要有“情感价值”和“工具理性”两个动机。内部特征因素中的性别、年龄和外部驱动因素、朋友圈人际关系、发布内容认可度对两种动机具有显著影响,但也有少数因素对两种动机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4.
试论治理腐败的逻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选择有效治理腐败的方法,首先要解决针对有效治理腐败的逻辑思维问题。目前各国普遍使用的“治理腐败逻辑”有三种:一是减少介入腐败的机会;二是提高介入腐败的代价;三是增强腐败免疫力。这三种逻辑及其策略均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只有综合运用三种逻辑及其策略,才能有效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85.
解读治理腐败的手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治理手段是否合理、妥当,是决定治理腐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治理腐败手段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治理腐败活动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领导力量、法规与制度以及组织机构等,是构成治理腐败综合手段的三种基本手段。不同性质的基本手段之间的组合,会形成消极的、超常规的、积极的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治理手段。要有效地治理腐败,必须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86.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个体、不同类型的职业倦怠其产生原因各不相同,归结起来,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利的不均衡;高校教师职称评聘、业绩考核制度存在弊端;高校教师录用和选聘过程缺乏有力的人才测评以及社会对高校教师报赏的失衡。因此,缓解和克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也要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87.
近些年来,村干部"微权力"腐败呈高发态势,给农村各项事业与党的执政形象及执政基础带来巨大危害。村干部"微权力"腐败尽管类型各异、成因复杂,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村干部"微权力"腐败治理机制的滞后或缺失。要破解我国村干部"微权力"腐败治理难题,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农村基层法治机制、村干部权力监管机制和村干部保障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8.
"微腐败"是扶贫开发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是影响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国家通过扶贫开发向贫困村庄下沉、开展嵌入式扶贫,使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转换呈现出崭新的图景。依循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转换中的嵌入逻辑,面对贫困村民主监督机制运行乏力的现实困境,广东积极推动国家反腐力量同步嵌入贫困村庄,通过监管下沉、健全网络和信息共享三大机制推进扶贫"微腐败"治理,强化监督力量和化解信息不对称困境,以精准监管保障精准扶贫,为国家扶贫领域的腐败治理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9.
于晓宇  蒲馨莲 《管理科学》2018,31(4):103-119
  失败是多数创业活动的必然结果,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行为反应是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意义建构是一个嵌入式的社会化过程,文化是影响创业者意义建构创业失败的重要因素,中国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行为反应可能有别于西方创业者。然而,已有关于创业失败的研究主要来自欧美国家,对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的行为研究很少。此外,中国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概念性研究,缺少质化或量化的证据。因此,有必要探索中国情景下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行为反应的独特规律。         基于文化比较视角,使用中国创业失败的典型事例,采用扎根理论设计,以中国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研究,并与欧美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对中西方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的行为差异进行分析并提供解释,提出中国式创业失败在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方面的7个命题。         研究结果表明,与欧美创业者相比,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总体归因倾向、内部归因倾向、外部归因倾向、学习内容、学习导向和后续创业意向等方面存在独特规律;文化是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行为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文化维度的具体取向会对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行为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结果增强了对中国创业者如何对创业失败归因、如何从创业失败中学习以及在创业失败之后倾向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3个问题的认识,为中国本土化的创业失败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强调了文化在创业失败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和拓展了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的相关理论,为未来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思路。研究结论为创业者管理失败、推动创业教育改革、营造更有利于连环创业的制度环境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0.
新提拔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在陕西启动省级实验“对不愿申报或不按时申报的。不再作为提拔对象。”相关专家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