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71篇
  免费   812篇
  国内免费   197篇
管理学   2433篇
劳动科学   128篇
民族学   373篇
人才学   461篇
人口学   98篇
丛书文集   6236篇
理论方法论   1155篇
综合类   14968篇
社会学   2148篇
统计学   480篇
  2024年   170篇
  2023年   598篇
  2022年   582篇
  2021年   716篇
  2020年   572篇
  2019年   570篇
  2018年   280篇
  2017年   471篇
  2016年   600篇
  2015年   981篇
  2014年   1914篇
  2013年   1494篇
  2012年   1824篇
  2011年   1897篇
  2010年   1948篇
  2009年   2047篇
  2008年   2378篇
  2007年   1791篇
  2006年   1440篇
  2005年   1222篇
  2004年   1003篇
  2003年   880篇
  2002年   778篇
  2001年   729篇
  2000年   515篇
  1999年   300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871.
王印传  崔欣 《城市》2019,(3):41-46
笔者从经济学视角探究省际中心城市经济职能向临近省份嵌入,提出了嵌入势差和嵌入性优势,探讨了双方收益分割。笔者把嵌入过程分为嵌入性优势形成阶段、嵌入阶段、脱嵌阶段和再嵌入阶段四个阶段,通过阶段的划分揭示了发达省份与邻近落后省份之间的一种经济联系。以北京企业嵌入天津和河北为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天津与北京的关系处于嵌入过程中的第四个阶段,河北与北京的关系处于嵌入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872.
873.
海德格尔文本中对马克思的评论聚焦于人的问题,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规定、人的地位及人的归宿等问题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实则是对马克思人的学说的三重误判。海德格尔以既定的人性规定将马克思划入人道主义的范畴,却忽视了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早期异化式的人道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变革;认为马克思以人的优先地位遗忘了存在,未能察觉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下人的实践活动对于存在的持守;指出马克思所倡导的人自身的生产必将致使人最终走向自我毁灭,未能认识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指明人的终极发展在于自由与解放。透过海德格尔语境中对马克思的误判,还原马克思人的学说的实质与最终指向,是立足于新的理论视角以推进马克思人的学说研究,从而进一步彰显马克思哲学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874.
分析中职生上学的原因,了解青春期男女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家庭和学校能给予中职生怎么样的帮助,培养中职生了解心理知识,选择主动成长,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达到授之以渔终生受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7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当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要求越来越高。在教育事业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越发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维护校园安全,成为了当下校园工作建设的重大命题。本文通过对智慧校园中校园视频监控系统进行研究调查,对未来教育行业的成熟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76.
877.
878.
几乎与西方哲学被用于理解中国哲学的同时,中国学者便对西方哲学应用状况及其效果给予了密切关注和理性评估。针对西方哲学被用于理解中国哲学发生的意涵误读、价值肢解、话语垄断等现象,中国学者提出了回到中国文化的知识系统、义理系统、价值系统理解中国哲学的主张。此主张成为20世纪多数中国学者的解释根据和研究方法,从而在解释方法与价值立场两方面有效地回应了以西方哲学理解中国哲学的学术思潮。此主张即所谓"自我认知范式"。"自我认知范式"的发生与形成,不仅表明中国学者对以西方哲学方法理解中国哲学的行为自始至终都保持了观念上的警惕,而且表明中国哲学的内容、特质和精神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并因此成为有效消化、吸收西方哲学的重要途径。由于"自我认知范式"为"西方哲学用于理解中国哲学的实践与结果"所"逼"而生,因而不能不表现出论据的同一性、视域的狭隘性、结论的非确定性、价值的唯我性等限制,此即提示我们在坚持、发扬"自我认知范式"的同时,也必须努力突破这些限制,以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79.
现代德国史学对历史知识之建构性、目的性、功用性的认识经历了显著的变化。18世纪,为了对抗历史怀疑主义,德国史家强调历史知识的视角性和建构性。这种认知因为契合了当时科学概念中的个体性特质而流行一时。至19世纪中叶,科学概念内涵发生了变化,德国史学首先通过摆脱政治伦理说教性和理性从属性而确立了"自为目的性",其次随着历史"写作"与"研究"之间割裂的弥合,逐渐形成一套科学论证方法从而保障了这一特性。"自为目的性"有力地支撑了历史学成为一门自治且自洽的现代科学学科。19世纪下半叶,德国史学开始转向更强的社会地位诉求。与此同时,史学的科学性与功用性、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论争此消彼长。20世纪70年代,历史知识之建构性重新被发现,发挥史学功用性的策略也从引导社会价值取向转为培养个体历史思维能力。纵观现代德国史学的这一认知变化脉络,与其说是在科学性上的递进,毋宁说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地位和社会现实地位而做出的建构、反思和调整。  相似文献   
880.
在我国的民俗学研究中,有关外来文艺理论和人文思潮的重大影响不容忽视。巴赫金的哲学人类学、超语言学理论以及类型理论对于民俗学与人类学的理论更新与经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提供某种理论性的说明,也可以为国际民俗学未来的实践导向提供某种伦理性的学术基础。在其烛照之下,民俗学领域对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有了理论的借鉴参照的价值意义,这对于我国的民俗研究,以及当代整个的民俗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开拓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