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02篇 |
免费 | 154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58篇 |
劳动科学 | 18篇 |
民族学 | 104篇 |
人才学 | 82篇 |
人口学 | 34篇 |
丛书文集 | 1520篇 |
理论方法论 | 253篇 |
综合类 | 3364篇 |
社会学 | 491篇 |
统计学 | 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08篇 |
2020年 | 145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97篇 |
2015年 | 165篇 |
2014年 | 362篇 |
2013年 | 304篇 |
2012年 | 430篇 |
2011年 | 425篇 |
2010年 | 456篇 |
2009年 | 415篇 |
2008年 | 520篇 |
2007年 | 408篇 |
2006年 | 361篇 |
2005年 | 284篇 |
2004年 | 238篇 |
2003年 | 245篇 |
2002年 | 177篇 |
2001年 | 165篇 |
2000年 | 148篇 |
1999年 | 85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与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在劳动和资本分析基础上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双层冲突论,构成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完整模式。“西方”与“非西方”世界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紧密联系的两面。仅从西方世界内部来看,其消费社会转型使“消费”、“社会关系”等上升为其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自然关系”等则相对退居其次,这导致其内部社会冲突的“去自然化”;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西方通过资本跨国流通把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的生产转移到非西方国家,则是将全球社会冲突“再自然化”的现实依据。“自然关系一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重构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本土意义。 相似文献
82.
83.
资源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考验之一.主流经济增长理论所强调的技术进步似乎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制度创新也没有显著控制资源与环境形势的持续恶化.这与经济增长理论长期以来忽略自然资本的作用以及经济发展实践中未能对自然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密切相关.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本着维护自然资本,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应当从增长理念、经济核算制度和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方面谋求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84.
现实中由于市场失效的存在,市场机制是难以独善其身的,也需要政府对某些产业实施规制以纠正企业的行为偏差。在自然垄断产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过程中,政府规制的存在是合理的:自然垄断产业存在着效率悖论,需要政府规制以保证一家或寡头企业可以获得规模效率;自然垄断产业存在着定价悖论,需要政府规制以保障消费者可以获得公平的价格或服务。竞争与规制两方面的博弈将贯穿于自然垄断产业的发展之中。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政府规制目标的推进直接影响着自然垄断产业的顺利发展,这就需要对规制的目标和成效有一个不断修正和调整的过程,也需要对政府规制进行适时改革,或加强规制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或放松规制以提高竞争效益,最终使政府规制与自然垄断产业的发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5.
86.
道家生态智慧与深层生态学之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提倡"万物与我为一"、"物无贵贱"、"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不断被人类的道德深化所认同,这些具有明显生态维度的伦理思想,与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深层生态学所主张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态整体观、尊重自然的生态平等观以及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观高度契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伦理学的理论突破以及民众生态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在生态文明型社会的构建中,我们要立足于今天的实践活动,尊重、珍视、挖掘并进一步整合道家生态伦理资源,确立新的生态伦理观,以加快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87.
魏晋之后,士文人的生存形态明显不同于此前的士人,由儒家的价值生存形态转向了自然生存形态.源于老庄的自然生存,被转化为现实中可行可见的自在和逍遥,自然生存成为士文人日常生存中明确的美学目标.从阮籍和嵇康等追求返回生命本然状态的自在和逍遥,到"外在自然"走入两晋士文人的生存视野,再到陶渊明返回南山实现"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合一的诗意栖居,魏晋的士文人构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儒家伦理生存的自然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88.
洛克的自然财产权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洛克在继受格劳秀斯与普芬道夫观点的基础上,基于上帝的神圣启示和人类的正确理性,提出了自然财产权理论:他认为源于上帝恩赐的原始共有财产权和源于个人劳动的私有财产权都是人类应有的自然权利.其次,与格劳秀斯和普芬道夫的理论一脉相承,洛克指出了私有财产权固有的排他性与综合性特征,即财产权应该是对财产获得、使用和处分的排他性权利的综合统一,不过,与格劳秀斯与普芬道夫相比,洛克更加强调排他性财产权的绝对性与不受限制性.最后,其理论对格劳秀斯与普芬道夫观点最大的发展在于:洛克并不接受格劳秀斯与普芬道夫关于私有财产权的产生须基于人类普遍同意的观点,他认为私有财产权产生于个人的劳动,并由此提出劳动价值与征服理论. 相似文献
89.
刚搬到小区,初来乍到,对社区服务的优劣好坏,尝试着摸索,同样功能的服务,自然有区别:服务上乘的,人们满意,顾客盈门,相反,则门可罗雀。对小区社区服务甚是不了解的我,接受同样的服务,要选择好几家,以甄别服务质量,为以后做永久居民、享受最优质的服务摸底定位。在我居住的小区,有几家诊所,我选择了一家本地人开的诊所,固定就医诊 相似文献
90.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F0003-F0003
基本简历:
林艺,女,云南昆明人,1964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云南民主促进会常委委员,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云南大学民主促进会支部主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