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51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490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刘光第明确提出了“取其长而制其害”(或称“收其利而制其害”)的西学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采西学重实效促进富国强兵、宣传普种牛痘和戒除鸦片以及提出参用民权与重视报纸的社会作用等方面。刘光第的西学思想突破了洋务派的“体”“用”之争,是他参与维新变法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2.
柳宗元从满足“生人之意”出发,主张“任人唯贤”,并针对官吏为盗的现象,要求“齐其法制”,“条其纲纪”,以法治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官为民役”观点,比孟子、贾谊的民本思想大大前进了一步,达到了我国封建时代吏治、民本思想的高峰。但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53.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实践理性的反映。但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等各种因素的耦合,使传统文化具有了复杂性。重视实践理性的民族性和"一"于"道"、"一"于天理、"一"于礼义的封建性在中庸思想里都有典型体现——所谓"叩其两端竭其中",就是这种"一"于"道"的封建性本体论趋向与"叩问"二元的现实实践趋向的多重交叉,形成了"一"中有"二"、"二"中有"一"、以"一"为体、以"二"为用的中庸思想结构。其缺陷是"中"与"庸"即"用"失衡、封建教义与现实实践失衡、封建教义之"一"与现实实践的一定程度的多样性之"二"失衡。我们认为,庞朴先生"中庸"即"三分"的观点,是消解这种"一、二、一"僵化结构的时代性创新,具有实践主义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54.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胡适、罗隆基等人发起一场要求“人权”与“约法”的运动。学界一直以来大都视之为中国学人争“人权”的运动。然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视野下,“人权”、“约法”本为其题中要义,其时中国学人相关诉求的背后,更是他们之于现代国家的理解和建构规划。在这一意义上,他们批判、重建国民性,亦是为现代国家准备相应的国民性基础。因此,这场“人权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和现代国家公民自我确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到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系脉之中。  相似文献   
55.
庄子用合道的神技来取代技艺,即用道的自然无为来改铸技艺,无为是无为了,但也就没有人为之技艺了,此即“神技无技”。神技不具有技艺的规定性,技艺是目的性有为,神技是自然无为;技艺创造的是第二自然,神技则不害第一自然。神技也不是现实的技艺或其比拟,神技是对人为技艺加以“自然无为化”或“道德理想化”后的虚构,有其神秘性。神技的逻辑结果就是对现世技艺的取消与否定,如“无画之画”、“其钓莫钓”、“无乐之乐”等。神技经后世的理论转化后,实现了与技艺的统一,那时才显现出“无法之法”等艺术创造思想。  相似文献   
5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云:《邦风》“其声善”。“其声善”是对宗周“典乐”演礼流程的特征性总结。《邦风》以兴言礼义,以乐奏象礼,歌于君臣燕飨“典乐”,弦于乡人举贤序齿,“文而谲谏”,“广乐成教”,是获得上下认同的有效政治途径,广泛切实地履行宗周“典乐”温柔敦厚的《诗》教使命。  相似文献   
57.
孙中山很早就向往社会主义,高度评价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但他也不主张在中国全盘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引起工人和农民的强烈不满,以致列宁不得不改行"新经济政策"。孙中山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自己的《建国方略》基本一致。此外,孙中山很早就看出资本主义的弊端,不主张中国走西方的发展老路,但并不全盘反对资本主义,而是主张吸取资本主义的积极面,预防并避免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等社会病症。他从对美国"福特制"的研究中发现,现代资本主义仍有其自我调节、发展生产、改善工人生活的能力,因而提出四种推动"社会进化"的办法,企图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对马克思的学说,孙中山认为应该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师其意不用其法"。他主张,调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推动"人类进化"的"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利用外国的资本主义,造成中国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8.
庄子继承老子以"道"为美的学说,把"道"从物之外移入物之内,建构了他适性为美、全性为美的美学思想体系。在美本质论上,他主张"自适其适",认为美在生命体本性的张扬,实开生命美学之先河;反对"适他之适","役人之役",成为身外之物的奴隶和殉品,对于认识美是人性的对象化而非异化弥足珍贵;在美感论上,他提出"至乐无乐",对认识深度审美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9.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较之帛书及诸今本老子,分篇分章迥异,而且相同之章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仅就可比的文句看、有六十余句异于帛、今本。本文除了文后列表,-一列出这些含义不同的文句外,还重点分析了十余句有关老子重要论断的文句,其差异与讹误实属惊人。  相似文献   
60.
《吕氏春秋》一书肯定了欲望的功能及其合理性 ,但又指出了纵欲对宝贵生命的种种危害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节欲”、“适欲”、“审顺其天而以行欲”的主张 ,力图实现欲望、生命和理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