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5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4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67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088篇
社会学   91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9 毫秒
31.
正孔子对"士"提出了一些要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刚、毅、木、纳,近仁。"(《子路》)"和"是统一、配合、补充又不失自我之见",同"是同一、完全相同却没有自我之见。要和谐相处,不要盲目苟同。而一个刚强、果敢、质朴、寡言的仁德之人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和可信赖感。对待事业",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工作在前,享受在后。有人问,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以德报怨一般人很难做到,况且也不能不讲原则;以怨抱怨积怨更深;还是应当恩怨分明,以直报怨。"士"的修身  相似文献   
32.
通过提出明示同意与默示同意这两个不同的同意概念并强调有别于集体同意之个体同意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对默示同意的分析和说明,洛克使得近代意义上的同意理论逐渐浮出水面。同意理论在颠覆君权神授理论、确认人民主权思想的过程中有着无可置疑的历史价值。虽然在现当代,同意理论因遭遇到越来越多的诟病而逐渐步入困境,但同意理论并非一无是处。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强调政府及政府行为必须经过人民的同意这一点,对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政治秩序的合法构建来说仍然具有极为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单一或者分散化机制,无法满足保护的要求。多元机制的构建,必须重视以民间法、宗教等为代表的传统知识,特别是传统生态知识,或者社会学所称的地方性知识、乡土知识。具体表现为国家法方面,制定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为基本法的法律体系,民族地区加强地方性立法;国家法、民间法、宗教的衔接方面,加强民间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国家法的衔接,国家法对民间法效力的确认,民间法与宗教无力解决的事项,由国家法提供支持;继续发挥民间保护机制与宗教保护机制的作用,而不应该仅仅依靠国家保护机制。从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国家保护机制、以自然圣境为代表的宗教保护机制、主要规范为世俗意义上的民间法的民间保护机制等多元机制。  相似文献   
34.
正我于2005年12月卸任(原任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编者注),这对我的人生,无疑是一大转折,必须重新定位。对于在位、退位,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在位时,要拼命干事,要尽力多干实事,也要干许多自己不愿干、不会干、但必须干的难事。不在位了,要多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干  相似文献   
35.
36.
李笠翁一生不断搬家和出游,自谓“一生多半在车船”,当是实录。单说长游,就有五次:最早的一次是康熙三四年间游粤;紧接着是康熙五至七年游京师连着游晋秦;回金陵住了一年多后,于康熙九年游闽;又隔一年,游楚;最后是康熙十二至十三年第二次游京师。此外,笠翁还在68岁高龄时,于贫病交加之中作了一次湖州之游。在别人,外出大都是“乐”游;而在笠翁,则是“苦”游。在别人,是衣食无忧,到外面长见识,增阅历,或观赏大自然的美景;而在笠翁,则是去“就食”,即像牧民“逐水草而居”找饭吃。别人是“吃饱了饭”去游玩“消食”;而笠翁却是“饿着肚子”出游“找食”,自谓“为饥驱而走四方”。当然,“苦”中有乐,“饥驱四方,遍历名胜”;同时也有收获———除“化缘”得“食”之外,还收获了诗文,也收获了友谊。但是,笠翁出游,“苦”是主打,“乐”是陪衬;“苦”是正业,“乐”是副产品。  相似文献   
37.
38.
罗娅 《老友》2014,(4):21-21
正暮春时节,草长莺飞。我和退休老同志到闽西龙岩参观。一夜无梦。今天就要进入本次旅游的正题,去我心向往的土楼游览。最早结识土楼是在电视上还是在报纸上,我已记不清楚。临行前我曾做了一些功课,了解到那些曾被国外误以为导弹发射基地的永定客家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景区,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居民建筑"。今天能到实地一探究竟,我心中有几分兴奋,几分期待。  相似文献   
39.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跟"和"有什么区别?在《左传》中,晏婴就很好地解释了"和"与"同"的区别。他对齐景公讲,什么叫"和"?就像做菜那样,各种肉、菜咸的、酸的,配合好了,放在一起,煮出来的菜很好吃,汤也很好  相似文献   
40.
荀子的人性论不能很好地说明礼义法度的来源问题。荀子在《解蔽》篇中系统阐述了"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心达到一种特殊的状态———"虚壹而静"之后就可以对道有发现和把握的能力。虽然"心"与"道"关系确立的前提是"心"的"大清明"状态,但是,这不代表人人都可以见道,只有圣人对道才有所理解。但是,这至少可以在理论上为礼仪法度的来源提供说明。同时,荀子承认"心"对于道有学习和接受能力。由此开始,圣人施教,后天之"伪"就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