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72篇
  免费   621篇
  国内免费   68篇
管理学   3669篇
劳动科学   281篇
民族学   1032篇
人才学   703篇
人口学   152篇
丛书文集   5957篇
理论方法论   1646篇
综合类   9049篇
社会学   2278篇
统计学   594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59篇
  2023年   571篇
  2022年   582篇
  2021年   721篇
  2020年   687篇
  2019年   465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366篇
  2016年   623篇
  2015年   901篇
  2014年   1933篇
  2013年   1483篇
  2012年   1621篇
  2011年   1951篇
  2010年   1747篇
  2009年   1577篇
  2008年   2324篇
  2007年   1553篇
  2006年   1171篇
  2005年   1183篇
  2004年   773篇
  2003年   608篇
  2002年   595篇
  2001年   627篇
  2000年   416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海合会国家国民爱好出国度假旅游,且旅游消费水平高。中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宗教信仰等方面与海合会国家的共性、相似性以及许多著名旅游资源独特性和惟一性、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对海合会国家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中国西部地区加强海合会国家旅游客源的开发,对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2.
国家公祭仪式作为一种集体哀悼活动,植根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形象化表达、促进价值观认同以及提供价值观教育场域等。但是目前,国家公祭仪式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存在仪式传播效果不佳、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以及仪式保障机制供给不足等问题。为此,必须从仪式传播、仪式教育、仪式保障机制等方面寻求解决途径,从而促进国家公祭仪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73.
吴碧珠 《社科纵横》2007,22(7):110-112
查理大帝与阿尔佛烈德大帝都是欧州中世纪历史上的杰出君主。文章对两者在行政、外交、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述了他们为巩固封建国家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赞扬了他们为两国封建主义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展现了欧洲一代名王的风采。  相似文献   
74.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正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家安全挑战。然而,受国家安全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在对国家安全的认知和行动方面均存在局限性。为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并要求将国家安全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随后,教育部发布了两个重要指导性文件。本文根据中央精神,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阐述中级财务会计(一)课程中的国家安全教育设计,并以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宝万之争”案例探讨可行的国家安全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75.
76.
藏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史上,藏族及其先民与周边鲜卑、吐谷浑、汉族、蒙古族、回族等众多民族频繁往来,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藏民族文化灿烂,历史上多文化的交流,使得其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底蕴,熔炼成了具有独特气质的文化体系.这一切都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学者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藏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之中,在学者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关的学术论文汗牛充栋,有分量的研究著作也纷纷呈现于世.原青海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欧潮泉教授撰写的《藏族历史大纲》(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就是其中一部较有分量的著作.  相似文献   
77.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认同意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与"认异"相对。简单地理解,"认同"就是某一个体或群体将自己从心里上、精神上、行为上归属于某一特定客体。人有多重身份,群体也是如此,因此会导致多元认同,诸如家族的、地域性的、民族的和国家的等等。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随着时间和情况的变化,这些认同的各自轻重分量也会发生变化。关注少数民族认同意识的变迁,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构建"公民意识"、"国家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8.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的重要阶段,其基本情态就是"五族共和"。它是一个历史建构过程,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与政治实践领域的双重认同与整合,同时也表明了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转折。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族共和"在理论认识和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现实困境和诸多问题,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仍然面临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79.
国家统计机构之间开展的双边交往与联系,是国际统计合作交流的主要载体之一,在统计领域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统计双边合作从少到多,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统计改革发展贡献了经验智慧,促进了世界对中国统计的了解,提升了中国统计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0.
张光成  李百齐 《理论界》2007,3(5):50-53
本文提出了从国家经济战略的宏观视角调整人力资源投向的必要性,认为重工业、核心工业,治理污染、优化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目标,应该是今后我国人力资源的主要投向。同时,本文也相应提出了人力资源社会主义使用的观点,论述了施行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