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19篇
丛书文集   161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705篇
社会学   7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所等处书写或设置的各种标牌或警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场所的双语标识也越来越多,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媒介,人们对于公示语这个能够展现中国国际形象,体现城市文明水平的窗口也越来越重视。本文从汉语言的特点和差异出发对汉公示语的表达方式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旨在说明公示语翻译背后的语言文化影响以及探索公示语互译的策略与技巧,为汉语公示语的译提供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42.
作者采用描述翻译学研究方法,以译诗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就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再现意境美的三大主要问题作了研究并给出对应策略:其一,掌握保留原诗模糊美感与使译诗具可读性之间的度:尽量保留原诗的意象及结构、弘扬东方含蓄美学文化;其二,译诗读来要符合原诗的情绪、节奏,不要因韵损意;其三,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的文化因素采用替代、一般化等变通、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43.
语和汉语中关于隐指“愤怒”词语的概念隐喻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通过大量的、汉语中隐指“愤怒”词语常见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并简要分析比较他们的并同,从而得出结论:、汉隐指“喷怒”词语的共同的概念隐喻是由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感情体验决定的,不同之处是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共性,了解差异。  相似文献   
44.
叠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运用广泛,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在许钧的翻译三层次论及许渊冲的三美理论指导下,结合汉诗译的大量实例,探讨在古诗译中如何再现叠字营造的音韵美和意境美。诗歌的音韵美可通过头韵、腹韵、拟声词等功能对等手段予以再现,而在再现叠字创造的意境美时,译诗应为读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使之达到与原诗相似的韵...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以2010年网络热词"给力"为例,从其起源考证起,以自建小型语料库为参考,探寻该词的使用现状和译策略,从而试图探析网络热词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6.
典籍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但这门学科在高等院校的语专业本科教学中尚未普遍展开.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工作日益重要的今天,典籍译人才颇为短缺,因此,培养合格的典籍译人才应成为大专院校语专业的着眼点之一.  相似文献   
47.
山文化意象是中国古诗词曲中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文化意象之一,象征着国家、爱情之永恒,疆域、离人之阻隔;同时还是寄托诗人隐逸情怀的一种载体。由于山文化意象的某些传统文化内涵在语中是缺省的,这为其准确翻译带来了较大难度。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启示下,译者以文化作为翻译的目标和单位,采取多样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最大程度地传承山文化意象内涵,向译语读者展现其别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观。  相似文献   
48.
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帝国的魅影在文学中依然如影随形.从17世纪肇始,发展到今天作为文学创作一脉的“帝国魅影投射下的语文学”已经几度沧桑.以帝国兴衰和演变脉络为坐标,对语文学中的帝国牵连进行系统梳理,把握其状貌和走向,是文学中的“帝国”研究的基点.  相似文献   
49.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性原则,即整体大于部分。汉语诗歌多寓情于物,借助意象表达情感和意境。由于汉语言存在意合与形合的差异,所以在汉诗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本文从格式塔的整体性视角出发,分析了古诗《商山早行》的三个译本的意象和意境传递,从而得出结论:汉语古诗的整体意境并不等于个体意象的简单相加。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意境作为翻译的最高目标,对意象和意境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格式塔“完形”。  相似文献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十七年(1949-1966,简称建国“十七年”)是一个新生的现代民族国家力求在国际社会上赢得认同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国家机构主动对外翻译中国文学的开创时期.由作为国家对外宣传机构的外文出版社组织翻译了一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意图藉此对外再现作为新中国之遗产的古典文学形象,为新生的民族国家提供历史合法性.翻译古典文学作品由此成为重构或者“发明”新中国“传统”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