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75篇 |
免费 | 174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85篇 |
劳动科学 | 11篇 |
民族学 | 100篇 |
人才学 | 21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1984篇 |
理论方法论 | 317篇 |
综合类 | 2535篇 |
社会学 | 113篇 |
统计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8篇 |
2023年 | 174篇 |
2022年 | 141篇 |
2021年 | 187篇 |
2020年 | 187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30篇 |
2015年 | 185篇 |
2014年 | 280篇 |
2013年 | 278篇 |
2012年 | 340篇 |
2011年 | 335篇 |
2010年 | 334篇 |
2009年 | 339篇 |
2008年 | 402篇 |
2007年 | 321篇 |
2006年 | 280篇 |
2005年 | 236篇 |
2004年 | 196篇 |
2003年 | 165篇 |
2002年 | 145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现实基础,社会学学科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求社会学理论做出相应的变革。一、全球化进程中社会现实基础的改变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可知全球化是在16世纪开始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从80年代起进入当代的加速期。在此 相似文献
92.
美国供给学派减税思想争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思想史事件,这场争论主要体现在减税对经济的传导机制、要素供给效应、产出与税收增长效应、赤字效应、通胀治理效应、分配效应等六方面,其思想根源在于增税与扩大政府支出的需求管理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分析常态经济问题的共同信念。尽管20世纪70年代需求管理政策失灵为学术界以及政策制定者重新认识减税思想提供了契机,但一些学者对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仍然延续需求管理范式,轻视全面减税的供给效应。这场学术争论同样对中国减税政策具有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93.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嘉庆、道光以降,风行一个多世纪之久的考据学风渐趋走向衰落,中国学术的发展呈现出三个转向:一是今文经学的复兴,二是汉学的义理化倾向,三是宋学势力的回潮。清中叶学术的三个转向,是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同时也是在当时恶化了的政治、经济、风俗形势下对乾嘉考据学术之反拨。三个转向规定了近代学术的发展方向,是清代学术发展史上的转捩点和重要环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95.
以关系嵌入说与社会资本论为主要理论传统的新经济社会学力图从关系理性视角出发,超越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理性与人类经济行为的认知,彰显关系网络对个体经济社会行动的意义。但由于它信守个人主义价值信念,其所强调的关系嵌入,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嵌入,并未放弃对经济理性的承诺,不可能实现对政治经济学的超越。应从理论硬核、知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层面对新经济社会学进行范式反思。范式反思的目的,在于培养"范式自觉"意识,并以此推进中国自身经济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6.
人的现代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中心要素和重要特征 ,也是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的现代化有赖于中国人的现代化 ,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诸多理性缺失阻碍了人的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因此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必然要发生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97.
心性现象学被认为是运用现象学方法或依据现象学精神,围绕古今中西文明推动心性思想研究的尝试。事实上,现象学通常被等同于心性现象学。真正说来,心性现象学(意识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在早期现代哲学中有其重要资源,但主要归属于后期现代哲学。这是一种意向性现象学,它要么围绕纯粹意识要么围绕不纯意识(身体意识)展开,并因此可以区分为纯粹心性现象学(纯粹意识现象学、纯粹精神现象学)和不纯心性现象学(不纯意识现象学、不纯精神现象学、身体现象学)两大类型。伴随着当代哲学的来临,一种几乎还没有获得承认的物质现象学(非意向性现象学)突然涌现,这意味着心性现象学的黄昏和物性现象学的黎明。在现象学彻底化的进程中,所谓的现象学神学转向只不过是一个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神性现象学。当代现象学不再强调人或自然的心性,不可能回到人或自然的神性,只能认可人或自然的物性。 相似文献
98.
中西绘画核心美学观念——宇宙观、动静观和时空观在不同时代画家对传统绘画美学观念的反叛与重构中不断跨界与破界,创造出维度各异的审美创新范式。中国绘画的“宇宙之心”带来了心与物的破界与和解,西方绘画则以“科学之眼”不断跨界与反叛着真实的边界并重新定义,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美感生成机制,继而深刻影响着各自动静观的审美追求,最终营造出具有多维差异性的审美时空。厘清它们的核心要义、内在精神及其多维立体的审美创新范式,将有助于开拓新时代语境下艺术创新的多维视角和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99.
在文学中,身体不仅包含作为人的存在形式的身体,同时还包含由身体所延伸出的欲望、知觉、感受、体验、情感等个人经验。从"身体"的哲学特征出发,选择"身体"作为现代文学的阐释视角,意味着对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寻求,对于"重写文学史"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身体叙事所具有的记忆和重构的功能,是对宏大叙事的一种补充和颠覆。 相似文献
100.
当前,欧盟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创新.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与地区冲突管理模式创新之间有着紧密的相关性.欧盟主导处理冲突的"欧洲化"模式,代表着一种进程,即"将冲突的最终结果,与一体化的水平或者说欧洲处理冲突的其他结构联结在一起".欧洲的整合已成为二战以后该地区秩序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一体化,欧盟为寻求地区冲突的解决探索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