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75篇 |
免费 | 174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85篇 |
劳动科学 | 11篇 |
民族学 | 100篇 |
人才学 | 21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1984篇 |
理论方法论 | 317篇 |
综合类 | 2535篇 |
社会学 | 113篇 |
统计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8篇 |
2023年 | 174篇 |
2022年 | 141篇 |
2021年 | 187篇 |
2020年 | 187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30篇 |
2015年 | 185篇 |
2014年 | 280篇 |
2013年 | 278篇 |
2012年 | 340篇 |
2011年 | 335篇 |
2010年 | 334篇 |
2009年 | 339篇 |
2008年 | 402篇 |
2007年 | 321篇 |
2006年 | 280篇 |
2005年 | 236篇 |
2004年 | 196篇 |
2003年 | 165篇 |
2002年 | 145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经济范式不同,经济财富创造的方式也不同,中国共产党以《资本论》为研究纲领,以劳力资源为财富创造之源,不仅缔造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还创造了中国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的新经济时代,这些都与其独创的新经济范式相关.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新经济范式的方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年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92.
994.
西潮东渐与旧学新知——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平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本文不只强调晚清新学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具有某种潜在的制约,更突出晚清和五四两代学人的“共谋”,开创了中国现代学术的新天地。借助关于晚清“古学复兴”的历史阐释,蕴涵着本文的论述框架: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并不只是“西学东渐”的顺利展开。选择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讨论学术转型期诸面相,揭示已实现或被压抑的各种可能性,为重新出发寻找动力乃至途径 相似文献
995.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4-116
从法律视角分析,30多年前立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所规定的学位制度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法律条文中"应然"的国家学位制度与实施过程中"实然"的大学学位制度出现了逻辑错位。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基础上起草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从学位制度的法律属性来引导和规范学位制度的逻辑转变。 相似文献
996.
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由英国学者埃里克·斯温格杜首次提出后,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政治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和剖析城市问题、推动城市社会—生态转型的重要理论之一。城市政治生态学第二代理论家超越了第一代“都市马克思主义者”的城市主义方法论,在社会—自然、城市—乡村的辩证视角下将城市视为社会—自然杂合体,并通过城市新陈代谢、城市足迹、自然资本化等概念阐释城市化的生态基础及其对自然的建构作用,打破了传统城市分析的方法论领土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倾向。城市政治生态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空间论两种阐释路径下,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平等、环境正义、酷儿生态学、文化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相结合,呈现出后现代转向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红绿”生态文化理论,城市政治生态学有着不同于“浅绿”和“深绿”理论的绿色变革潜能。中国语境下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研究方兴未艾,必将经历“引进”和“本土化”两个阶段,为全球视野下的城市研究贡献东方城市生态文明和社会—生态转型的独特案例和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997.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同当前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问题,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特别的着力点。马克思学说具有强烈的实践本性,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革命的和实践的社会历史理论,它不仅致力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性规律,更注重在直面社会历史现实中彰显自己的创造力和价值。今天的人类社会历史现实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社会历史理论的时代相比,在内在结构、运行方式、发展内涵和问题困境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自觉地完善、丰富或者转换自己的研究视角、研究方式和理论范式,以更加积极有效地面对和应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在社会现实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语境中,如果不以多样化的微观解读和微观叙事来补充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理论范式,那么,这一社会理论就很难同今天的社会现实建立起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8.
安妮·布莉塞特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1,(1):73-86,4
以下的研究,旨在揭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翻译实践演变过程中的种种讨论是如何看待与他者的关系和文化多样性的.这期间,一方面是翻译日益全球化并因此而工业化,另一方面是随民族独立与后殖民主义而来的人文学科表征危机,从而在稍后导致了人所共知的翻译的“文化转向”( cultural turn). 相似文献
99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宗教研究采取的是一种"以文化代宗教"的策略.这种研究模式几乎主宰了三十年来的宗教研究论著,但是也呈现了宗教文化的化约论、功能论以及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论倾向,最后以"弱文化范式"的形式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人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但忽略了不同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宗教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都具有彼此认知的义务,它们应当参与"互补性的学习过程".宗教文化必须经过"拯救性的社会化",才能进入公共对话的空间,才能进入公民文化的建设领域,并且,宗教文化只有获得公民文化的身份,才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00.
谷鹏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5-15
公共空间作为人类公共活动的结晶,虽具备技术化圈定的物理空间属性,但更为本质地指向社会存在、伦常规范与美学符码等象征空间属性。公共空间的社会存在属性是由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而催生,它凝聚了公共空间中不同社会主体及其生产关系,并在批判性阐释中实现社会公共空间的意义建构。公共空间的伦常规范属性是由私人想象与私人道德相互叠加而生,它挽结私人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而成公共伦理规范,并在规范性阐释中实现伦理公共空间的意义建构。公共空间的美学符码属性是由身体的感觉与心灵的外延交互而生,它调和私己性体验与共通性情感而成公共感知,并在调节性阐释中实现审美公共空间意义的建构。三类不同公共空间的生产与阐释,本质上是对人与人性不同面相的生产与阐释,其最终目的在于探索一种通向未来的“可能的人”与“可能的世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