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02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66篇
社会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61.
贝格特的《等待戈多》看似虚无,实则荒诞中存在理性,虚无中蕴涵深刻生态思想。在西方生态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的观照下,贝格特式的荒诞和虚无呈现全新内涵。尽管贝克特没有明确言说大道,审视贝克特的创作历程,我们发现《等待戈多》是作家从"重言"到"空境"的过渡,反映的不是荒诞,而是作家"证求大道"、回归生态"整一"乃至道家"浑整"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62.
欧仁·尤内斯库的剧本中大多运用了"反戏剧"的创作技巧。通过简化情节、贬低语言、淡化人物性格和巧用道具等手法构建了一幅幅荒诞不经的艺术图景,夸张地表现了战后西方社会人们空洞的生存现状和虚无的心理状态;然而,透过表面,读者仍然可以循迹到尤内斯库通过创作超越现实的戏剧内容营造出令人警醒的意味,并清晰地见证他试图将社会意识从虚无的状态中拉回以及重建严肃真实的社会生活的构想。  相似文献   
63.
加缪在表现反抗荒诞时,彰显出的自由选择基础上的道德责任,使加缪文学作品的历史理性主义批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从抽象的历史置疑衍生出了具体的自我审判。自我审判往往借助"阳光"、"灯光"、"镜子"等艺术意象得以充分表现。自我审判扩展到全社会,酝酿出的针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审判,终归又扩展、延伸了社会历史批判的广度、深度。  相似文献   
64.
对戏剧技巧的大胆实验和对人生真谛的不倦探索造就了奥尼尔剧作的多层面特征:早期剧作的自然主义倾向;中期剧作的表现主义特征;以及晚期剧作的存在主义色彩。从后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的视角重新审视,奥尼尔的晚期四部剧作讨论了孤独之处境、徒劳之人生、死亡之终局的荒诞主题。  相似文献   
65.
文章以文学典律及其影响为出发,从哲学或然率的角度,解析和诠释了英国籍捷克当代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的现代悲喜剧杰作<若森与吉尔德之死>,探讨了该剧与英国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生殖性与承继性变异的关系,并从死亡姿态、死亡方式及其三段论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若森与吉尔德之死>的方方面面,认为汤姆·斯托帕德的现代悲喜剧杰作<若森与吉尔德之死>是对莎士比亚古典悲剧<哈姆雷特>这一卓越想象艺术之作的戏剧性转换与荒诞性反思,并留下了从存在主义哲学范畴内进一步探讨戏剧死亡主题的历史持续性.  相似文献   
66.
《动物园的故事》是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深受西方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同时又有很深的宗教寓意,作品在这两种元素的影响下,出现了在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等方面出现了奇特的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67.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梦想是荒诞的,只要坚守信念,努力追求,再荒诞的梦想也会变成现实,哪怕是像用牛奶做衣服这样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似文献   
68.
以苏童的小说《河岸》为研究对象,在对小说中三位主人公各自身份之谜进行纵向梳理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小说所表现的那个特定年代中,人物在自我身份诉求上所表现出的种种矛盾性和荒诞性,以此揭示出《河岸》的深刻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69.
黄建新改编自张贤亮小说的电影《黑炮事件》,在叙事情调、人物性格、镜头语言等方面都显示了与原作的不同,由此奠定了黄建新20年电影创作的基调:用理性的目光关注非理性的人物,以平淡的口吻讲述荒唐的事件,透射出导演勇敢的批判精神和反讽的荒诞风格。  相似文献   
70.
索尔·贝娄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美国主要的小说家,其代表作<赫索格>被认为是他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小说体现了主人公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执着追寻以及他对人类真正存在的最终理解.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揭示这种思想在赫索格身上的体现及贝娄对人类及其存在意义问题上独特的理解,可以给予物质富裕而精神存在危机的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