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02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69篇
社会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分析了《荆棘鸟》女主人公梅吉一生四个重要阶段的遭遇和抗争,证明这部小说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古典悲剧的现代悲剧:构成古典悲剧冲突的双方各自具有伦理力量的合理性,而梅吉的冲突对象则是无穷无尽的荒诞,而且正是这种荒诞最终毁灭了她的幸福。该小说的审美意义在于塑造了梅吉这一现代悲剧人物形象,她那无望而不懈的抗争给人以另一种震撼。  相似文献   
92.
叙事学的研究已形成了一股国际性的叙事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的潮流,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相似文献   
93.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表现出了世界的荒诞性以及人们面对这个世界只能以荒诞的希望、荒诞的行为来对待这个荒诞的世界的努力。  相似文献   
94.
为什么一部四百多年前的老小说让人至今情有独钟?关键恐怕还是作者的那种"现代意识"。他让主人公完全背离正常,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羊群当军队,这种明显的故意"离谱"和"跑偏",其实是暗藏"杀机"。由此我们进一步感到文学的玄妙,它深不见底,无所不包,而又始终勾着你,迷着你。  相似文献   
95.
世纪之交的乡土文学创作面临整体性衰退的困境。《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丛书》展示了安徽省小说界中青年作家群体立足江淮、坚持人文关怀的创作实绩。其中,苗秀侠、余同友、郭明辉、杨小凡、曹多勇、陈斌先等持守直面当下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屋角的战争》、《我们村庄好风景》、《夏娃是个什么娃》堪称近年国内乡土文学的上佳之作;陈家桥、何世华则不懈地进行先锋艺术探索,《猫扑脸》、《窗帘》、《顺民》等作品揭示当代世界的荒诞实质、神秘力量,对人生困境展开形而上的哲理、诗学探寻。  相似文献   
96.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残雪小说所构筑的梦魇的艺术世界进行了探讨。残雪注重表现现代人被基本焦虑折磨得痛苦痉挛的灵魂,如人的孤独感、世界存在的荒诞性、作为人性弱点的恐惧等。  相似文献   
97.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塞缪尔·贝克特创作的戏剧。透过荒诞的情节、舞台画面,诠释着现实的主题,即渴望和祈盼世界安宁和平、百姓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98.
让一部作品担负起记录一个时代的责任,未免过于苛责,但米·布尔加科夫的<狗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前苏联某段时期的缩影.<狗心>是基于"狗眼"看世界,似乎荒诞绝伦,然见微知著,于有意、无意间以一个作家的耿介与幽默来透视一个时代的某些难以磨灭的印痕.本文试图就作品中的荒诞诉说与理性审视的交融等方面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99.
李先游 《理论界》2010,(5):68-71
不可能的交换是鲍德里亚后期思想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鲍德里亚以此挑战现实原则、真实观念和形而上学思维。鲍德里亚认为,交换是承继价值含义的人类认知和社会交流的基本形式,而不可能的交换则以"无"的不确定性来重构世界存在的要素和背景。由此鲍德里亚构建出荒诞玄学:在"有"的交换背后,我们总是进行与"无"的交换。人类逃离价值终结命运的唯一途径只能是接受"无"的存在,将"无"传递下去。这也就要求我们选择"无中生有",抛弃批评思想,抛弃理论文化,走出批判的阶段而到达思考着我们的客体、思考着我们的世界的彼岸阶段。  相似文献   
100.
后现代的志气不仅在于对现代性气象的质疑和批判,更在于对传统认识论框架的一种否定,尤其对跨越现代到后现代的共同范畴做出了本质性的区分.尽管后现代繁殖的迷离以及后现代概念的不断流失,困扰了人们对其逃逸方向的追捕,然而其多音符的交响始终是围绕虚拟、荒诞、非系统三种旋律的不断变奏.也许后现代思想的现实性批判是荒芜的,但至少在人类思维的遮蔽上印证了海水下冰山的惊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