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知礼节、知荣辱就是有了德。反过来也可以说,道德的前提是必要的物质基础——有吃、有喝、有点余粮,而不是想有德就有德,阿Q式“想谁就是谁的”是凭空而来的单纯天真的唯心的产物。鲁迅先生曾形象地指出,陶渊明如果饿得两眼昏花,也绝不会悠然见南山。英国有句谚语,叫“三百年培养一个贵族”.  相似文献   
2.
吴铭能 《四川统计》2009,(12):54-54
《老子》说,人生的得失、祸福,往往必须从长远的角度审视,才会明白今日的荣辱得失,未必是绝对的。这一“祸兮福之所倚”的哲学,放之日常生活体会,更是深刻。去年汶川大地震和今年莫拉克南台湾大水灾,两岸人民的种种表现,则更真实地印证了《老子》中的哲理——“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相似文献   
3.
荣辱情感和荣辱观念是人类普遍的道德心理和观念.西方荣辱观念经历了一个从战功崇拜到哲学分析,从与利益相关的道德心理感受再到生存论阐述的漫长过程,从哲学层次上得到了逐步深化和展开,这对我们理解荣辱观的本质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生要哭多少回,才能不流泪;一生要留多少泪,才能不心碎;一生要干多少杯,才能不喝醉;一生要醉多少回,才能不怕黑……又是二月中旬,我想看过BTV《美人心计》的读者们大多记住了这段汉王经典的台词——我拂琴,你起舞,梨涡浅笑。我批奏,你磨墨,笑意盈盈。我受伤,你上药,莹莹泪光。我亲政,你在旁,默默守候。  相似文献   
5.
论荣辱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东屏 《人文杂志》2007,39(1):16-19
乐于得到荣誉而羞于得到耻辱的荣辱心是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荣辱心的强弱,主要与物质条件、文化程度、社会评价、制度安排四个因素有关。荣辱观是荣辱心的向导,最基本的荣辱观是:以违背底线道德为耻,以践履美德为荣。荣辱心不但能促使我们自觉地遵守道德,还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并能让我们的生命获得不朽。对荣辱心的运用要注意把握三个限度: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褒贬;不要让荣辱心变成虚荣心;不要把荣誉当作目的。  相似文献   
6.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批判和吸收各家各派的同时,继承了孔孟关于荣辱观念的根本理路,对当时的社会治乱、人心世风进行了深入的洞察,对当时的天人关系、天人之分进行了细致的探究。他从人性的先天不足入手,于先王之道的根本精神处找出路,从而构建出了自己的荣辱观念。  相似文献   
7.
晚年时节,张学良曾经对人说过:人呀,失败成功不知道,了不起的人一样会有失败。我的一生是失败的。为什么?一事无成两鬓斑。  相似文献   
8.
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作为其中的的主流,对后世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儒家教育思想包含诸多的方面,其中如以人为本、有教无类、身教示范等观点在当代社会仍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继承和发扬这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胡尹强的长篇新作《不成样子》,故事叙述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的、性格复杂、富有立体感;艺术结构以"我"(柳萌)为贯穿始终的叙述视角,采用两条线索交错行进的方式,将两类欲望故事编织得天衣无缝。但其艺术缺失有三点值得商榷:人物命运与性格的相似性,主人公在文革时期所具有的清醒的理性,以及作家晚年艺术想象力的发散等。  相似文献   
10.
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嫡长孙孔德成,于2008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这位孔家当代掌门人的溘然长逝,让“天下第一家族”人物命运重新进入人们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