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鸡父之战"是春秋末期吴楚争霸的关键战役,吴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鸡父之战"的胜利。现有研究对这个问题虽偶有涉及,然其背景、经过仍或明或暗,不能详悉。经过对各个文献的分析,可以知道:"鸡父之战"的发生地点不应如旧说在河南省固始县,而当在今安徽凤台西北,即古书所谓的"鸡陂"之地。  相似文献   
52.
1990年,萧萐父正式提出了“人文易”说。“人文易”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其思想主旨。在继承王夫之以来“明有、尊生、主动”之大易精神的基础上,萧萐父以“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改革意识”“德业日新意识”“文化包容意识”阐明了“人文易”的精神内蕴,并用“民族魂”一词强化了它的重要性。随后,在“易道三分”说的基础上,萧萐父肯定了“神道意识”,认为可以把它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来看待。在推展“文化包容意识”的基础上,1993年萧萐父超越了民族主义立场,提出了他的文化哲学——通观—涵化说。1999年,萧萐父提出了“意象美”说,认为“意象”是《周易》特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传统诗、书、画的意蕴、意境实际上是通过“意象”表现出来的。“意象美”说与“诗化哲学”说所处理的问题层面不同。萧萐父是珞珈易学学派的开创者,王夫之是珞珈易学学派的远源,熊十力是其近源。  相似文献   
53.
萧萐父先生以提倡“明清启蒙说”而闻名于学术界.他在继承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特点的多元并存、多维互动的中国哲学史观.他从科学释古的立场来探索中国文明的源头,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把握中国哲学史各个阶段的特点,从“明清之际”掘发中国现代性的根芽,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和世界文化的前景.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过程中,萧萐父先生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哲理与情感的融合、纯化与泛化交互采用、通观与涵化相互印证,从而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4.
萧萐父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史家,他在船山学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深入挖掘了船山思想产生的历史情境,全面展示出船山思想体系的方方面面,并运用两点论对船山思想进行了客观公允的价值评判。研究萧萐父先生的船山学思想,不论对于船山学还是对于中国哲学史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5.
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情与法处于统一状态。回归历史文本《论语》中的"直躬证父"章与《孟子》中的"窃父而逃"章,不仅可以清晰明辨情与法的关系,也可以消解对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些诘难,还思想本来面目。另外,反思儒家思想中的情法关系在现代法制社会中的境遇,并为现代社会提供解决情法冲突的方法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6.
明清家族小说中对父亲角色开始了新的审视,不再是仰望与歌颂,而是贬抑与亵渎。小说往往以父亲的隐退表现父亲的失职,以无父书写消解父亲的权威,甚至对父亲进行审丑化处理,将父亲性格、能力或道德的缺陷作为审视的重心;在激烈的父子冲突中,以逆子的蜕变与冲击宣告着传统父权文明的颓败和父权维系的社会体制的衰败。  相似文献   
57.
:如何处理父亲与儿子、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始终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面临的困境。从“五四”新文学到延安时期及建国后文学 ,再到新时期文学 ,内中作为他律机制的“父亲”和作为自律机制的“儿子”(自我 )之间 ,有着太多复杂的情境。“自我”一方面反抗压制 ,追求自由 ;另一方面 ,为了克服因自由而滋生的孤独感 ,他们又“逃避自由”。本文选择九十年代初王朔的《我是你爸爸》与九十年代末苏童的《驯子记》进行比较 ,并以此折射出曾经立意于反抗、立意于“审父”的一代作家在九十年代所走过的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58.
后新时期出现了三种“父亲”形象想像:还原了人性色彩的父亲、作为我们精神支撑的父亲及赋予了象征意义的父亲。父亲形象不断被重写,呈现出回归传统的趋势,传达出作家们重建人文信仰,重建社会文化秩序的艺术愿望。  相似文献   
59.
我儿子今年打算结婚生小孩,他是乙肝小三阳患者,但肝功能正常。请问,他能生一个健康的宝宝吗?贵州吴贵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而你所说的由爸爸传给宝宝的情况(即父婴传播)非常少见。而母婴传播是指疾病由妈妈传给宝宝,尤其是当妈妈有乙肝表面抗体时,一般不会发生传染。所以,关键是让妈妈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如果妈妈有乙肝表面抗体,就不会发生传播,无须担心;如果妈妈患有  相似文献   
60.
以"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观的提出为先导,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具有独立个体特征与审美价值的儿童形象,根据儿童与"父"性的不同关系,这些形象可归纳为无父型、失父型、恋父型、弑父型和寻父型等几种类型.现代作家们正是通过这些儿童形象的塑造找到了一个颠覆成人、传统、历史等的形象工具,一个承载"爱心"、"自然"、"未来"(也包括新文学自身的未来)等哲学、理念、人生观等的形象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