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蔡仪美学中有关文艺的意识形态论述,可归纳为"一般意识形态属性"层面中的"真实性"与"功能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中的"党性"与"人民性"。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意识形态形式,文学艺术是真实性与功能性的统一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和谐文化建设的视野中,这种统一体现为党性与效益性、多样性与和谐性的高度一致。这是蔡仪有关社会主义文艺意识形态论述的当代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中国,有许多关注美学,研究美学的重要学者,其中一位是蔡仪。在众多美学家中,他是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甚至可以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他是唯一可以与当时声名  相似文献   
13.
一、蔡仪与《新艺术论》《新美学》李圣传(以下简称李):杜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抽空接受我的采访。您1964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成为蔡仪先生的第一位美学研究生。当时美学讨论已基本结束,正值文艺界新一轮的整风批判中。在这种"整风""四清"的政治语境中你们师徒相遇,作为党内最为权威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之一,蔡仪先生当时给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杜书瀛(以下简称杜):蔡仪先生非常朴实,经常穿蓝色的中山装和布鞋,但非常爱整洁,每次开会脱下  相似文献   
14.
至今我国学者撰著及翻译过来的艺术哲学著作已经有十数部,兹谈其中四本。一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者之一谢林的《艺术哲学》(1802—1805),他试图规定艺术在宇宙中的位置,用他在分析自然时所形成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对艺术进行探考,提出艺术是绝对的自我直观,从而建立新的美学。二是丹纳的《艺术哲学》(1865—1869),依据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并从"历史出发"考察西方历史上大量艺术事实,阐述其基本美学观念;丹纳对中国影响甚大。三是杜威的《艺术即经验》(1934),倡导回到日常生活的艺术理论,提出艺术不是用于外在的目的,其功能在于加强生活的经验,而不是提供某种指向外在事务的认识;杜威的艺术哲学在今天看来质朴而亲切,应该研究和借鉴。四是蔡仪的《新艺术论》(1942),以唯物主义认识论阐述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或认识,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于真实性和典型性;在当时,它是学术思想的最前沿,处于先锋地位。拙著《艺术哲学读本》深受吾师蔡仪先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与蔡仪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这意味着西方美学中国化或在中国体系化了.从全球化视角来看,朱光潜的美学体系体现了强调主客一体的重视审美活动的西方现代美学精神,蔡仪的美学体系体现的是强调主客相分的重视美的本质的西方古典美学精神;共和国建国后的美学大讨论以及实践美学,基本上都受蔡仪美学体系之后的苏俄文化的影响,新时期后有人提出“回到朱光潜”,这实际上是要求中国美学“回到现代”.  相似文献   
16.
从以群和蔡仪分别主编的文学理论统编教材所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统计看,以群的教材引用最多的是《共产党宣言》,而蔡仪的教材引用最多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它们都是属于论述外部规律的文献,而论述文学创作、作品和鉴赏这些内部规律的文献则少了很多。两部教材都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政治和知识的框架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摄中外非马克思主义文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中国文学经验,从而建立了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发展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和鉴赏批评论为基本架构的文学理论体系,并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文学本质论。其中反映论、意识形态论和政治工具论属于外部规律,形象特征论和语言艺术论属于内部规律,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达到了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40年代尝试用新方法建立"新美学"的艰难"试验"到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所遭遇的严峻"考验",蔡仪总是陷入到历史的两难窘境中——不管是解放前作为理论"先知者"所面对的时代理论限制,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美学"孤寂者"所面对的美学围攻,蔡仪美学总是在屡遭非议与批判中处于一种"被边缘化"和"被改造"的角色状态中生存。这种历史的苦涩所带来的学理艰难其症结关键在于三方面:一是蔡仪所破坏的是长期主流的西方美学体系,而其美学建构中可资借鉴的唯物论美学话语资源却十分有限;二是在破坏"旧美学"的入手处,他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唯物反映论的方法路径作为唯一"合法性"的美学原则;三是在美学的批判发展中,蔡仪总是处于学理的"捍卫"与"补救"上,而非方法论的彻底"反思"与"调整",这种微观上的"自我补救"与理论完善注定只能是大发展中的小改动,于全盘无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美学界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社会美”从上世纪40年代提出,经历过大量中国学者的手足胼胝地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审美类型。然而上世纪80年代至今,“社会美”概念的具体范畴在不同学者的理论体系中各有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美”范畴理论成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