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5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徐弢 《云梦学刊》2010,(6):163-163
2010年10月23日至24日,"第二届'旭日佛学多学科学术对话’——《指月》、《揽月》多学科学术对话"在湖南岳阳市的南湖藏书楼举行。  相似文献   
52.
封传兵  曾晓剑 《云梦学刊》2014,(6):I0002-I0002
2014年11月5日,“当代学术报刊创新发展”座谈会在南湖藏书楼举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际二部主任林跃勤研究员主讲。我校科技处、期刊社、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体育学院、公共社科理论教学部和图书馆的部分老师以及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校长余三定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53.
风雨文澜     
王丽利 《社区》2008,(29):11-11
提到中国的皇家图书馆,人们最先会想到紫禁城里的文渊阁,自从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1776年,这里便成了内廷御用的图书馆。尤其是1776年,编修完毕的《四库全书》连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入藏文渊阁,更使这座神秘的藏书楼名声大噪。清宫规定,大臣官员,如有嗜好古书、勤于学习者,经特别允许,才能到阁中阅览;但绝不能损坏藏本,更不许夹带出阁。足见,管理规格之高。  相似文献   
54.
观古堂     
陈书良 《船山学刊》1994,(2):228-229
我没有见过观古堂,我又常常想像观古堂。我诅咒观古堂,我又寄情观古堂。 观古堂在长沙坡子街,是叶德辉的藏书楼。长沙大火时,连同叶氏《郎园丛书》板片及未刊遗稿,统统付之一炬。余生也晚,当然无从得见其“富甲海内”的风貌了。 叶德辉,宇焕彬,号郎园,清同治三年(1864)生于长沙,其父在坡子街开公和染坊,家道颇殷实。叶德辉少时就读岳麓书院,21岁乡试中举,28岁会试中第九名进士,殿试二甲,官吏部主事。他的志趣并不在做官,不久,就弃官归湘里居。  相似文献   
55.
藏书楼作为典藏古代文献的特定场所,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促进近代编辑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明清藏书楼及其刊刻出版历史是最为活跃、最具个性的时期。此期形成众多著名出版中心及刻书业集散地,刻书内容包罗万象,精校精刻久负盛名;影刻技术使影印本成为重要版本类型,且活字、套版及版画印刷术都有长足进步,呈现出版技术多元化状态,对近代出版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明清重视文化成果的典藏整理、编纂及出版,编辑出版业进入创作旺盛期,刊刻出版了量多质优的文化成果,可谓我国手工业印刷之集大成,对典籍保护与传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藏书楼为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对中国出版之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56.
曾国藩作为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又饱受争议的人物,直如章太炎先生所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但抛开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曾国藩的家教智慧和治家之道。曾国藩家风以“勤俭立家、孝悌兴家、耕读传家”为根本,形成了祖传孙、父传子、兄传弟、长传幼一一环环相扣的家教链条;私塾、书院、新式学校一一教学相长的育人环境;家书、家训、私家藏书楼一一自成一体的家教载体。  相似文献   
57.
汪启淑     
汪启淑(1728-1800年),字慎仪,号讱庵、秀峰,歙县绵潭人。祖上在浙江经营盐业,于是侨寓杭州,曾担任过兵部郎中等职。年轻时喜爱读书作诗,后与杭世骏、厉鹗等人在净慈寺结社,称南屏诗社。著有《埠掌录》、《水漕清暇录》、《撷芳集》、《兰溪棹歌》、《小粉场杂识》等。汪启淑酷爱藏书,藏书楼名“开万堂”,藏书量在当时浙江名列前茅。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汪启淑献珍本书600多种,乾隆皇帝特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并批准在绵潭村建“御书楼”收藏御赐书籍。  相似文献   
58.
旷古以来,史有书籍,尔后有书房、藏书楼、图书馆。从书房到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59.
藏书楼作为中国特有的藏书文化载体,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文化建筑,同时受到历代藏书文化、藏书活动的影响,藏书楼建筑逐渐自成一体,通过对不同时期藏书楼建筑的空间位置、空间布局等内容的研究,从而找出在藏书文化影响下藏书楼建筑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唐代皇家藏书楼建筑在西京长安城和东京洛阳城中均有设置。唐代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稳步发展,藏书数量有了空前的增加而且藏书内容也相当丰富,国家实行偃武修文的国策,不仅于宫城中设立了供皇帝或官员使用的藏书楼建筑,如秘书省、弘文馆、史馆、崇文馆、司经局、集贤院和翰林院,于其他地方也设立了许多学馆,除招贤纳士和讲授经典外,亦作藏书建筑使用。唐代的藏书楼建筑在都城中的设置不单是按照前朝的制度设置一个机构作为藏书、校勘和教学的场所,对于重要的藏书建筑已经开始根据皇帝的使用情况而灵活设置,  相似文献   
60.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兴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发掘大量第一手史料,系统论述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初兴时期一些的基本状况,辨正了近代藏书楼与图书馆的关系,指出近代藏书楼就是现今意义上的图书馆,两者只是名称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