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49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42篇
社会学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史观,它否定传统,割裂历史,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完全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在中国出现,对我国的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人民的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只有提高警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加大对其危害批判的力度,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2.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重新泛起,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警惕。本文试图从历史虚无主义的含义、泛起的国际国内背景、特点、实质和危害,让人们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目。历史虚无主义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民思想的恶劣作用,是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3.
20世纪以来,历史主义的困境成了德国哲学研究的一项主题。为克服历史主义内在的困境,哲学家主要是从两条路径来思考的:胡塞尔等人诉诸超验的形上学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历史性。历史主义和历史性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历史性作为本体论的原则,是作为克服历史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困境而提出来的。尤其是,历史性的解释学原则解决了历史主义面临的追求客观性的认识论困境。而历史性作为历史主义深思熟虑的一种形态,却不足以克服现代生活实践中的价值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24.
在刚刚逝去的上一世纪末和当下的文坛上 .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竟成为某些人称颂的“亮点”和效仿的“时髦”。它主要表现在对中国 2 0世纪文艺发展的总结和反思上 ,更表现在对一些大师作家及文学成就的揶揄与贬损上。文章在对一个时期以来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进行扫描和梳理之后 ,还对其进行了“学理”透析 ,认为 ,当前有些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是以理想取消现实 ,是英雄史观的重新抬头 ,在某种程度上是极左的非此即彼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延续 ,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艺领域内的典型反映 ,应彻底摒弃之  相似文献   
25.
文化记忆与文化现状的矛盾撑起《儒林外史》这部“精神遭遇”的大故事。无论是体现着文化记忆的人还是代表着文化现状的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误解中,作者用反讽这把两刃剑一举挑开文化与现状、缺席与人性两方面的症结:所有的路都是让人走的,也都是捉弄人的。作者用抑制高潮的叙述策略、“具体写实、总体象征”的白描手法不仅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反讽意图,更昭示出在一个文化溃败的时代,人人都是失败者,唯有理性自赎、道德自救这一叶方舟了  相似文献   
26.
海德格尔的生存哲学与决断论的共生关系之实际视界,原本来自于他对虚无主义的关切.从他自己的生存哲学来看,能否使生存本体论的决断范畴免除被转换成对德国时政的注释,归根到底是由人们决意承受的"命运"决定的.马克思的历史观中原本给"决断"留有的"位子",可被理解为一种堪称为机缘性、策略性的阶级斗争概念,马克思把人"活着"视为一个历史的原初事实,人们因为知道自己的需要而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做出"决断"决不是"次要的".这源自于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别.  相似文献   
27.
从文化质态上看,在西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督教传统,严格设定了一条区分神圣与邪恶的道德边界。但随着现代性的生成,这条边界被一步步蚕食了,其典型标志就是尼采所谓“上帝死了”的纲领性口号的提出。上帝既死,就再无神圣的道德法庭,谓之价值虚无。由于“一切皆虚妄”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一切皆允许”,因此,虚无主义价值观的广泛流行,必将滋育或助长一种以越界和放纵为特征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8.
欧洲虚无主义的问题是从发现“上帝死了”产生的。尼采主张通过一种“完全的虚无主义”来克服欧洲虚无主义。文章剖析了尼采的“权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学说和超人学说,认为这些思想开启了肯定“生成”和“生命”的价值视界,它对“生命之爱”的价值设定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反叛,是告别或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卓越尝试,对今天克服虚无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9.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祭奠晴雯,悲痛的审美体验之后,却是失重的情感分量。审美生存的内在悖论发人深省。这一生存模式在美学史和当代语境中高标独领,长久以来寄托着人们对理想化生存模式的期望。它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感性化和自由化。考察人们对审美生存的沉思录,我们发现其中不乏质疑和批判的视角。综合地来看,审美生存的局限性表现在:首先,它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解脱之道;其次,它伴随着感性的沉迷;最后,它指向对痛苦的疏离。  相似文献   
30.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其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的这一意义体系建构还没有得到学界的自觉挖掘。鲁迅杂文对濡染着虚无主义气息,依附在虚无主义精神上的言行举止有着广泛的揭示、批判,鲁迅杂文对虚无情景的不断“批判——解构”持续完成着其自身对于生命信仰之境的反复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