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49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42篇
社会学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文明论的视角来看,形而上学不应被理解为一种把超验、普遍、本质、永恒的世界视为真实而把与之相反的世界视为虚幻,或者是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对所有人都具有规范性的终极答案的哲学理论,而应视之为一门专门研究最普遍的范畴之学问,这种学问在各个时期和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不同,反映了各(时期)文明所采取的基本假定和框架.任何形而上学都不是超文明的、超历史的;脱离文化境遇的、没有任何历史特性的形而上学,是一种过分的夸张或虚妄.没有任何一种形而上学是永恒的,一种形而上学的命运跟与之相适应的文明的兴衰内在地连接在一起.鉴于西方现代文明的虚无主义本性,应该立足于中国文明的复兴来建构一种反映中华文明特色、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长的中国化的形而上学,一味地跟着西方人声称形而上学的衰落、死亡,是对当下中国文化责任的不自觉,是哲学本土话语的主体性丧失.  相似文献   
92.
近些年,"否定革命"和"告别革命"的论调又有抬头,有些人更是直接提出要从中国第一场大规模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开始"反思",要"告别辛亥革命"。文章对"告别辛亥革命"论的几个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清末新政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社会的转型,辛亥革命后的乱象不是辛亥革命的产物,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崭新进程,并对"告别辛亥革命论"的实质和由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3.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病根归结为形而上学,并试图通过基于强力意志的"重估一切价值"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来克服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规定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而且建构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即极端的主体性形而上学,所以,在尼采那里,虚无主义和形而上学不但没有被克服,反而得以完成。当然,关于尼采是否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4.
海德格尔在批判形而上学遗忘存在的历史中,完成追问物之物性的过程,通过早期的"此在"、中期的"历史"、晚期的"语言"序列,完成了其关于人之"存在"的因缘性建构。而其在"天地人神"四重平等和无中心的游戏中,海德格尔本体论的虚无主义被突显出来,意义和历史被回溯到古希腊带有神性的自然之物性,追寻存在的轨迹同样因其不确定性的定性之特质而被称之为精致的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95.
96.
97.
俄罗斯在法治化进程中经历着本国法律虚无主义思想复杂的历史文化考验。这其中,托尔斯泰的道德哲学为俄罗斯法律虚无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本文探究了托尔斯泰道德哲学的非暴力伦理学和法律虚无主义思想对俄罗斯法治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哲学应该思考和回答时代提出的根本问题.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主要有三个问题.其一,虚无主义,它否认了存在的基础和目的;其二,技术主义,它将人和万物技术化.其三,享乐主义,它使欲望变得没有规定和没有边界.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哲学为我们时代的生存提供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99.
文章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评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西化论”的历史渊源、思想本质及其影响。认为其进化论的历史观、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和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的封建斗争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全面反传统”的极端文化批判态度,滋生出民族虚无主义的消极思想;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西化论”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100.
列奥·施特劳斯为什么以及怎样批评卡尔·施米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特劳斯的核心问题是虚无主义,其毕生致力于批判自由主义和现代性就在于认定它们导致了虚无主义。而他之所以批判恰恰是激烈批评自由主义的施米特,也在于认定施米特思想的基础仍然是虚无主义的。我们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施特劳斯对施米特的批评,才能够理解施特劳斯所表达的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仍然发生于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这一话语的义涵。施特劳斯对施米特的批评是正确的,但是对自由主义的指责却是不正确的,自由主义并非虚无主义的,分歧仅仅在于自由主义的道德基础与施特劳斯的道德基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