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308篇
社会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庄子渔父》篇中的渔父并非范蠡,首先,孔子与范蠡所活动的区域相距甚远;他们所从事活动毫不相干,这就导致他们不存在交往的可能.其次,渔父与范蠡的形象迥异、思想毫不相同.渔父只是庄子虚构的一个人物符号,是他达意的一个工具.庄子之所以虚构“渔父”的形象,由道家爱水乐水、钟情于水的情怀及庄氏家族流亡所致.  相似文献   
102.
大家一定都玩过QQ农场吧,都知道那是虚构的游戏,可是我今天来到了现实中的"QQ农场",收获可不少哦!一大早就被妈妈叫了起来,我不开心地说:"干吗?好不容易可以睡个懒觉,真是的!""我们  相似文献   
103.
小说以虚构为本体,小说自发端起就和虚构荒诞相联系,先秦时期小说虚构特点尚未自觉,一方面受释道巫术等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受史家实录精神的影响,小说批评以"实"为阅读美学的原则,视神怪志异为实有。唐宋时期,小说与历史的文体特征区别开来,文人有意识地用虚构的艺术手法进行小说创作。明清时期小说虚构的艺术特征趋于成熟,总结归纳出诸多虚构艺术手法,真幻关系的认识达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4.
《社科纵横》2016,(8):113-117
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当代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寓言化色彩,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一种泛化的人性和情感逻辑,集中体现了他对于那些被历史淹没的人们曾经坚韧而鲜活的生命力深情的书写。  相似文献   
105.
106.
在藏传佛教首领与清朝皇帝的交往中,尊称清帝为文殊师利大皇帝。考辨这一称号的由来,可以论证这一称号代表了佛教对于皇权的臣服,是中国作为大一统帝国正统性传承序列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断裂,皇帝作为主导性虚构在清朝正统性中起到凝聚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7.
金圣叹提出文生虚构论,对于以往只注重事之真实与否的虚构理论来说是一个重要补充。其论述逻辑从三个方面展开:"事为文料说"是其文生虚构论的理论基础,"因文生事说"是文生虚构论的主要内容,"文字功能论"是文生虚构论的功能延展。金圣叹的文生虚构论来自于文章理论,顺应了从明末清初开始的通俗小说从史到文的航道转向,为古典小说的近代化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8.
虚构世界自我包含的本质将确定事实转变为虚构世界对现实的不确定内客,与具体现实相背离,而与虚构世界自身相统一。我们面对的现实,已经包含着不同的虚构,小说的虚构世界一方面是对现实的虚构倾向的加剧,另一方面是对现实世界的融合,虚构世界意味着与事物的事实状态相背离,这种背离是一种与现实的特殊融合形式,只有背离事实状态,才可能揭示出非事实状态的现实,背离事实意味着我们对某种现实的认知失去事实的控制,必须从与事实相反的虚构世界出发来全新把握和表达这种现实。这使虚构世界显示依赖现实又返回现实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9.
真实性是历史记录片的重要创作原则。镜头语言与画外解说词的融合、巧妙使用背景音乐与现场音效、将历史文献进行对比性呈现,是历史记录片创作的重要手法。文章以《辛亥风云》为例,阐述历史记录片的无虚构艺术化手法。  相似文献   
110.
宇文所安在其对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的研究中提出中国文学传统中"非虚构"的特点。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臆断。然而实际上,他所谓的"非虚构"观主要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阅读传统的片面性描述,它概括了中国古人对诗歌意义的一种理解方式和倾向,但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