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9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8篇 |
人才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125篇 |
理论方法论 | 19篇 |
综合类 | 313篇 |
社会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李娟的非虚构创作中,清晰地呈现出两个截然对立的世界——"天真的世界"和"经验的世界";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中,便是牧场的世界和牧场外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始终相互交织,存在着内在的互动,这是贯穿李娟作品的一条主线。李娟冷静而不冷漠,如实地描绘了"天真的世界"毁灭的过程,传达出人类在两种文明冲突下的复杂情感,这是她非虚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真意。 相似文献
82.
李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最璀璨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蝇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主要人物都是孩子,但它的象征意味却是复杂和深远的.它通过虚构的文本和假想的未来故事背景,构筑起了对人性这一主题新的颠覆与思考,因此成了学术界长期争相评议的焦点.而在文本的虚构性与主题的重构性之间起到重要的过渡、连接作用的,正是这部小说有机象征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3.
周志高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63-67
现实世界在本体论上和内容上是完整的,而叙事虚构世界是不完整的.在叙事中,故事可以无限地延展,但因为文本的限制,叙述者只能选择一定的叙述视角进行叙述,这必定会造成叙事中虚构世界的不完整.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他选择叙述什么,选择不叙述什么,都与叙述者的伦理取位紧密相关.影响虚构世界的不完整性的因素除了文本本身的边界之外,还有文本残缺、文类规则、作者风格、美学追求、文化特点等因素.以上这些因素,除了文本残缺之外,都与叙述视角有关,并且能够折射出不同叙述视角所蕴含的伦理价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4.
刘军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6):18-22
明清时期对历史演义的性质存在着争议,有些评论家认为历史演义是正史的通俗版,因而极力反对在历史演义中进行虚构。但大量的创作实践证明,为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历史演义不可能句句依傍正史,必然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语言描写、环境烘托等方面进行虚构,从而使历史演义成为虚实结合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85.
汪家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4)
在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位"八贤王".关于他的原型,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大体说来,有人认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也有认为是其第二子赵德昭,还有认为是太宗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俨.笔者对上述说法经过考证,以为"八贤王"的形象是古代剧作家和小说家结合宋初宗室轶闻而虚构出的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86.
经学作为古代中国的主流学问,不仅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方法,也提供了基本的文化价值范式。而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发生,既与经学的价值起点重合,又在具体的文本存在方式上与经学和史学共存。经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决定了史学的地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小说审美功能的发挥,限制了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独立存在。小说文体观念、创作观念的成熟,是建立在经学价值基础之上、以史学为中介最终实现的。 相似文献
87.
胡友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69-174
新世纪伊始,"文学危机论"成为中国当代文论界的一桩公案。当我们今天反思这段公案的时候,不难发现,"文学危机论"的核心问题在于文学的性质从"虚生活"转向"虚拟现实",其形式重在表现"图像对文字的优势",由此体现为"构虚性"的文学本质观,而网络文学对文学"虚构性"审美本质的颠覆与取代,构成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危机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88.
郭小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85-94
着眼于时间才有可能把握存在。对于存在的阐释与象征,是现实主义小说的要义。时间作为现实与存在的绵延符号,想像时间,就成为以表现存在为皈依的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方式。环境的时间性,构成了小说形式的姿态。在所有时间的回响中,现实虚无化为存在,时间也因此变质为想像的虚构。鲁迅的小说,几乎都是在追忆的方式下的“当下”展开。他所展开的是一条向后之路,以此引导人们向前。马原等也因叙述圈套的设计,把时间错位和重构,作为对现实主义的对抗因素。小说表象的现实内容,变质为一种自为的时间状态,一种在时间绵延中被重新安置的超现实的存在符号。记忆的保存性被追忆的消解性所代替。这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表现。 相似文献
89.
胡为雄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12
有关毛泽东录元稹《菟丝》诗赠杨开慧的故事,本是《湘江之战》一书中的艺术虚构。但它被当作史实写入不少作品,或作为毛泽东、杨开慧生活中有矛盾和冲突的线索,或作为理解毛泽东《贺新郎·别友》词中“误会”的论据。这一方面说明《湘江之战》对毛泽东的艺术刻画相当成功,另一方面亦说明读者是误把这部带有艺术创作色彩的作品完全当作历史来阅读,混同了艺术创作与史实、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为了研究“真实的毛泽东”,对此有必要澄清,把虚构与史实加以区别。但读者在阅读实践中要做到善于区分艺术创作与史实的关系亦非易事。 相似文献
90.
叶斌 《社会观察(上海)》2005,(1):48-49
不少历史学家会十分果断地在历史和小说之间划一道分明的界限,不愿历史沾上一丝小说的味道。因为他们认为历史刻意求真,而小说故意虚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魏斐德则被历史与小说之间的张力吸引。历史与小说的交融体现在他的生活经历中:他的小说家父亲曾经指导他系统阅读史学经典,他本人又是由修文学、写小说转而搞历史的。这种交融体现在他喜欢的文学与历史名著中:伟大的小说中交织着历史形象,史学巨著又往往如小说一样生动。"从文学移情史学1937年12月,魏斐德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堪萨斯城。父亲弗里德里克·魏克曼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一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