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308篇
社会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最璀璨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蝇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主要人物都是孩子,但它的象征意味却是复杂和深远的.它通过虚构的文本和假想的未来故事背景,构筑起了对人性这一主题新的颠覆与思考,因此成了学术界长期争相评议的焦点.而在文本的虚构性与主题的重构性之间起到重要的过渡、连接作用的,正是这部小说有机象征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2.
中国古典小说与中国史传之间有祭密联系的原因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历史主义揭示的 历史的文学性从史学与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接近方面更为深刻地揭示了二者的亲缘关系。但新历史主义 也有局限,它没有看到二者在共有的虚构性之外,还有审美性的差异,而这正是中国史传独具的特质,也 是中国古典小说与史传有紧密联系的根本性原因。受到中国史传审美性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呈现出 独特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93.
王焕然 《南都学坛》2003,23(5):56-60
汉赋常常虚构人物,假设问对,并在此背景下虚构情节,亦多言及鬼神怪异,从而使其具有了小说意味。俗赋一体,有一定情节,通俗浅显,幽默风趣,小说意味甚浓。汉赋小说意味的成因主要是汉代儒学的神学化、方术的流行及赋家对小说的关注。  相似文献   
94.
自传长期以来地位难定,它属历史还是文学?是写实还是可以虚构?对这些问题理论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对后现代派理论家来说,自传不是一个分割的体裁,自传与虚构、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德国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自传作品《剥洋葱》是后现代派语境中一个典型例子。这部自传是文学还是历史?是虚构还是事实?文本具有哪些后现代自传的特征?论文通过剖析文本试图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  相似文献   
95.
新世纪伊始,"文学危机论"成为中国当代文论界的一桩公案。当我们今天反思这段公案的时候,不难发现,"文学危机论"的核心问题在于文学的性质从"虚生活"转向"虚拟现实",其形式重在表现"图像对文字的优势",由此体现为"构虚性"的文学本质观,而网络文学对文学"虚构性"审美本质的颠覆与取代,构成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危机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96.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   
97.
98.
虚构的另一种意义——重新解读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小说《猫的摇篮》为契入点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结合后现代小说理论 ,深入探讨了美国当代作家冯内古特对于虚构的独特理解。文章首先指出 ,作家通过考察虚构相当于真实的意义 ,有效解构了谎言和真实两元对立 ;在此基础上 ,揭示作家所倡导的理想的虚构模式 ,即一种具有自省意识虚构 ,它融合人类与生俱来的游戏精神 ,在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游戏里 ,确立生活的含义 ,界定个人创造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99.
王蒙的非虚构小说《女神》以小说的叙述方式纪实,故《女神》既没有小说的虚构感,也没有报告文学的报章气,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合理性的想象拓展了读者于纪实之外的阅读空间,双重空间造就了亦真亦幻的文本世界;处处设置的悬念牵引着读者的好奇心,突破了纪实作品平铺直叙的写作风格;而多重视角与自由联想相结合形成的随意赋形的世界使文本更轻盈、灵动.《女神》因多样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而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00.
作为引领抗战时期文学潮流的“非虚构”书写,在展现中国革命与抗战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指向及时代情绪诸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学内部而言,战时“非虚构”书写以多样的文体类别、情感方式及表达技巧,拓宽了文学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革命的表现领域,进一步发挥了其国家/民族叙事的功能。从文学外部而言,“非虚构”书写打破了文学本身最关键的以虚构为核心的“文学”的界限,拉近了文学与民众生活的距离,形成了一套极富大众化特质的民族形式,其文学史价值也正体现在这一书写潮流与现实及历史的密切联系之中,表征着文学所具有的强烈的“现代性”时代特征。战时“非虚构”书写的思想精神资源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成为被封存的历史,它于文学自身的价值观念、生产机制、审美标准、文本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层变化及创造性实践,都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