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09篇
  免费   813篇
  国内免费   322篇
管理学   6978篇
劳动科学   376篇
民族学   322篇
人才学   866篇
人口学   363篇
丛书文集   5226篇
理论方法论   1144篇
综合类   15333篇
社会学   2618篇
统计学   1618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482篇
  2022年   583篇
  2021年   729篇
  2020年   567篇
  2019年   576篇
  2018年   313篇
  2017年   554篇
  2016年   711篇
  2015年   1137篇
  2014年   2286篇
  2013年   1920篇
  2012年   2286篇
  2011年   2561篇
  2010年   2377篇
  2009年   2585篇
  2008年   3072篇
  2007年   2139篇
  2006年   1679篇
  2005年   1630篇
  2004年   1347篇
  2003年   1126篇
  2002年   966篇
  2001年   863篇
  2000年   605篇
  1999年   398篇
  1998年   240篇
  1997年   189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43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探究公示语言语行为以言成事的语用翻译策略,构思出言语行为的多元框架结构,展示语用理论对公示语翻译策略的动态阐释力。  相似文献   
12.
法律理性是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结合。人工智能能够满足机械法学所要求的事实向结果的逻辑转化,在寻求"最优解"上有优势,但在实现法的形式理性问题上面临着立法不周延、法律边缘地带适用标准模糊、人类偏好与价值判断不可避免的问题。人工智能系统固有的感知缺陷使得它无法完成社会、历史因素客观化的任务,无法实现法的形式理性。人工智能在立法和司法中皆面临法律方案的选择难题,由于评判标准取决于人类的目的、评判价值的不可量化性和人工智能系统的感知缺陷,人工智能亦难以实现法的实质理性要求。因此,人工智能不能满足法律活动所需的理性,而只能作为人类法律活动的工具,无法超越人类而获得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地方居民作为地方文化的活载体和保护主体,其积极主动的文化保护行为对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将"文化认同"和"个人社会资本"两个与居民文化保护行为有关联的因素纳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从而构建结构方程理论模型,探讨影响居民文化保护行为的机制。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居民的文化认同、个人社会资本和主观规范对其文化保护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邱广阳 《职业》2015,(10):35
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卷烟机来说其组成部分的不断完善将使其工作效率具有安全性、可靠性、高速性。本文将对于PROTOS-M5卷烟机进行具体剖析,对于其中重要的组成之一除梗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研究,并对原装的系统的不利因素进行改造,将其容易堵塞、效率不高的劣势进行改进,将整体的运行情况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16.
电子商务背景下网络购物的消费习惯增加了对快递物流服务业的需求,而物流效率也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分析制约物流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分拣系统的有效性。基于原有基础设施,提出建立半自动分拣系统的思想。以SF锦州中转场为例,应用Flexsim软件仿真快递分拣过程,仿真结果表明,改善后的模型系统运行时间减少,瓶颈明显改善,结构布置更加合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有所下降,大大提升了电子商务条件下快件分拣系统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17.
学校行为偏差青少年作为一类长期受到集体排斥的边缘群体,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主要服务对象。本文基于优势视角理论,通过对怀化市某学校行为偏差青少年现状的阐述和归因,以接纳和同理的原则,探讨社工课堂在该学校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中的作用和介入策略,以及在学校实际开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根据本文的活动分析,社工课堂对学校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矫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实际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内疚是个体在自我道德评价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或他人思想、言行违背了某种道德标准,并觉得自己应为之负责而产生的一种不愉悦的、自我聚焦的情绪体验。适度的内疚具有亲社会效用和道德发展功能,而过度的内疚则有害身心健康发展。现有研究不仅从内部焦虑、依恋关系、因果报应、交换互惠和脑神经机制等方面揭示了内疚产生的机制,还从道德发展水平、共情能力、认知归因、气质类型、教养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内疚情绪的影响因素。今后研究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个体内疚情绪培育和管控路径的发掘,以充分发挥内疚在完善个体道德品质、促进人际合作、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统一研究范式,加强脑神经机制及跨文化研究等也是今后研究应予关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