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2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37篇
管理学   454篇
劳动科学   73篇
民族学   784篇
人才学   106篇
人口学   650篇
丛书文集   1921篇
理论方法论   465篇
综合类   3420篇
社会学   577篇
统计学   39篇
  2024年   204篇
  2023年   917篇
  2022年   841篇
  2021年   824篇
  2020年   594篇
  2019年   450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375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316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弗瑞斯特·甘德在其唯一入选《生态诗人和生态诗歌》的诗作《南部弗吉尼亚野外指南》中采用杂糅地质学等学科术语和后现代诗歌审美表达的实验手法,将地球律动、自然演变与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交织,创造性地呈现了人与自然由失调的变奏曲到和谐的交响曲这一微妙变化。甘德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诗学阐释:首先,诗中呈现的自然遵循着自身休养生息的节奏,体现了自然的内在价值,而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自身的价值,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保护自然;其次,“生命共同体”理念并非是回避人的主体性,而是倡导减少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劫掠,适度地利用自然;最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失调走向和谐,最终走向重生的历程,预示着我们只有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真正保护自然,使得人和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拥有发展的可持续性。甘德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适度利用自然,与儒家“天人合一“”和合”理念倡导的生态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02.
在荀子的思想语境中,“义”由名辩学之“分”转化而来,是人自身的本分与责任,也是制约权力的底线力量。“义”不仅在个体生命处发挥着底线原则的作用,还必须是一个国家的社会价值内核。在精英秉政的制度结构内,精英群体通过“以欲济义”和“以善远恶”的机制,使公义价值深入共同体之中,被人们所感知、接纳和实践。今天,要改变和提升这样的“贤人政治”,应基于“自下而上”的现代民主去启动。  相似文献   
103.
新社会阶层人士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践行“两山”理念,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形成“两山”理念的共同体意识,但是存在组织困境和嵌入困境。增强新社会阶层人士的“两山”理念意识,凝聚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的合力,需要构建“两山”理念的意识形态框架,夯实新社会阶层的合力,促进新社会阶层人士认同与践行“两山”理念。  相似文献   
104.
传统危机治理模式在应对新时期复合型风险中存在诸多积弊。创新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转变传统“工程能力”的应急治理理念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基本面向。韧性概念的提出在丰富公共治理理论内涵的同时也为建构“中国之治”乡村危机治理体系提供学理支持。依据“解构建构”的逻辑理路尝试提出“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这一学术命题。基于“协同”和“信任”双重维度系统阐释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认为“多中心自组织协同”的网络结构形态强调党建引领下的“一核多元”;而“契约信任”是现代乡村公共秩序维系的前提,能够激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基于系统内部各要素联动融合的作用机理与实践应用,从多元主体的协同组织机制、政社互动的秩序维稳机制、长效常态资源冗余机制、社区数字技术赋能机制和动态调适持续学习机制等方面探究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旨在重塑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拓扑型治理共同体结构,接续推进乡村韧性建构与风险治理体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5.
聂仁东 《科学咨询》2022,(8):194-196
“课程思政”开辟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和实践创新,也是今后高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对“课程思政”所体现“立德”“求知”相统一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的落实机制进行了系统化的深入探讨,对“课程思政”行动路向应从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6.
从场域理论视角出发,对河南省西平县基层信访治理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在基层信访治理过程中存在三种功能性治域,即行政管理治域、社会服务治域和行为文化治域,这三种功能性治域作为彼此协调互动的生命有机体,共同构建了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的实践场域。作为一个多种机制共振和多种资源整合的过程,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场域叙事促进了基层信访治理从崇尚功能性治域到拥抱复合性治域的起点重置。然而在复合性治域中,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构建仍然存在主体行政化、准则虚置化、工具悬浮化、客体错位和空间异质化等困境,亟须通过制度建设、监督规训、认知重塑等方式对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构建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7.
在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主要特征、实现路径和重要意义等几大主题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而言,目前的有关研究尚处于...  相似文献   
108.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法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为实现其宗旨和目标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联合国唯一可以运用的军事干预手段。联合国维和行动从1948年创立以来,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反映出维和行动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主要是法理依据不明确以及违反维和原则带来的法律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9.
110.
新时代中国周边公共外交承担着增进周边国家公众对中国认知、理解和信任的重要任务,肩负着消除周边国家公众对华认知赤字、信任赤字和认同赤字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公共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但中国周边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能力建设的局限、周边国家政治社会环境的多变与民粹主义的抬头、亚洲地区治理的滞后与内部分化倾向的强化、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和价值观博弈的加剧、西方媒体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歪曲抹黑也制约着新时代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效果。基于此,推进新时代中国周边公共外交需要构建政治支撑与资源保障体系、深化人文交流合作与地区人文治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周边话语体系建设、强化公众间交流交往与沟通互动、建立舆论危机预警与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