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32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0 毫秒
91.
袁枚于乾隆十四年辞官隐居随园,在营造随园环境之余,读书创作,游览交友,乃至娶妾成亲.心境淡泊惬意,初尝归隐之趣.  相似文献   
92.
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发生发展除受到外来文化的推动外 ,中国文化的内质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学史的分段研究不应限制我们对中国文学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袁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后一位大家 ,身处晚明个性思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间环节 ,其诗歌创作所表现出的对权威的怀疑与蔑视、对个性的标举与张扬和鲜明的平民特色 ,以及在文体形式上对格律的突破和语言运用上的白话化倾向等 ,都在诗歌发展的链条上起到了历史的承递与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93.
该文以清代著名作家袁枚早年别集《双柳轩诗文集》和源自袁枚晚年所编《小仓山房全集》的今人整理本《袁枚全集》的校读为例,指出传统全集所收作品由于时经作者晚年粉饰删改,而大多存在历时性面貌不无缺失之憾,故研究单个古代著名作家创作的历时性问题,应当重视比全集更切近当时实况的作家生前行世的单刻别集。  相似文献   
94.
李渔与袁枚都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两者的饮食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异性.相似性表现在都重视饮食的清洁卫生、强调文明饮食、强调“自取自食”、反对铺张浪费;相异之处表现为李渔更祟尚自然,袁枚则提出饮食要保持自身特色,反对落人俗套,总体而言,袁枚比李渔更讲究饮食,其饮食观也比李渔的更系统和完善.研究两人的饮食观有利于发展现代社会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95.
袁枚隐居随园后 ,陆续与扬州八怪之李方膺、郑燮、金农、罗聘交往。其与郑燮关系亦密亦疏 ,与李方膺最为知心 ,与金农、罗聘师生关系也较密切。原因在于袁枚的思想与艺术个性在反叛传统、追求创新上和扬州八怪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6.
袁子知味     
中国古代文明有一个怪异现象,这就是自先秦以降,饮食文化的发达与相关研究的薄弱一直同时并存:这一特点清代学者已经注意到了,有人说:“由今溯古,惟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  相似文献   
97.
袁枚不仅是著名诗人,亦是著名的古文家。古文中文学性较强的有人物传记散文、自然山水散文、抒怀散文与尺牍。传记散文写人性格鲜明,记事选材得当;山水散文多将山水性灵化,且重刻画山水各自的特征;抒情散文表现真情至性,抒情多与叙事相结合。尺牍短小精悍,表现个性灵活自由。袁枚散文的创作成就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8.
清人袁枚论旨重在强调在诗歌接受过程中,读者吸取精华,剔去糟粕,而后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批评家,或成为一名作者,或者二者兼备。他在诗话中不止一次地阐述了好的读者在诗歌接受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好的读者既是接受者欣赏者,又会是一个好的批评者。他同时指出了一个好的读者必须具备的良好素养。  相似文献   
99.
署名袁枚的《随园集外诗》来历不明,其所收《湖上》《咏蚶二十韵》《读今人诗四首》实为抄袭、窜改俞廷瑛《琼华诗集》中的《湖上》《咏蚶二十韵》《题吴梅村诗集》《题朱竹垞诗集》《题王渔洋诗集》和《题查初白诗集》而成。《随园集外诗》出现于民国初年,其与《随园轶事》《疑云集》《古本金瓶梅》等当为同一拨书贾伪造,最大的怀疑对象为王文濡。《随园集外诗》造伪手法较为复杂,探讨其具体情形,对古书辨伪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
人到老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于是自觉“老”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衰老感”。现代医学越来越认识到,心理老化对衰老的影响比自然老化更大,人的衰老与能力的减退,不少原因在心理方面。老年同志要善于自我调节,以推迟延缓自然衰老的进程。我愿把袁枚《喜老》诗介绍给大家,读读可能有些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