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64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01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魏晋嬗替,四镇→八都督区→十六州是基于不同层面对晋帝国"天下"的三次界划,彼此之间是一种平行、而非隶属的关系,这是晋武帝的第一块控制结构,此外,晋武帝又用"封国"与"五等爵"之制布置了第二块、第三块控制结构。三块控制结构合为一事,即树立"藩屏"体系。"八王之乱"就是在武帝"经制"下受到遏抑的第一群人与武帝暮年改动"经制"时受到边缘化的第二群人之间,基于武帝遗留的"藩屏"体系(尤其是"四镇→八都督区→十六州"的多元复合控制)乃至政治文化论说,因缘附会,燃起的政治斗争风暴。而武帝临终前排挤异姓功臣这个事项反过来汇流于前述两群人的动乱中,加速了晋帝国的沦落。从汉唐史宏观角度看,晋武帝遗留的帝国政治地理模板影响巨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2.
盛唐描写《霓裳羽衣曲》的诗作极少.中晚唐约有六十多首,不少知名诗人参与过此类作品的创作.中晚唐诗人以它来审视盛唐历史的兴与衰,或将之视为太平乐来赞美,或将之视为乱雅的俗乐来批判.中晚唐诗人们还描写此曲在当时的发展状况,写它在民间宴会特别是家庭宴会上的活跃、规模的缩小以及形式的多样.由《霓裳羽衣曲》在唐诗中的书写梳理可知,其诗歌史价值主要有二:一、《霓裳羽衣曲》虽然是盛唐名曲,但是在中唐时才被融入诗歌创作,这除了跟中唐诗人们的努力相关,更与它此时从宫廷向民间的扩散历史密不可分,故而探索唐诗中丰富的音乐文化现象时,应当基于音乐文化的细致梳理,唯此才会丰富厚实、科学客观且令人信服.二、面对盛唐这首著名的乐曲,中晚唐诗人并不囿于传统儒家"重雅轻俗"音乐思想,而是扎根生活积极创新,将之塑造成太平盛世和美好生活的典型意象,此后这也被诸多的文艺样式所继承和吸收,这是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世焕发活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3.
《诗经·国风·甘棠》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西周初年,召伯(尊称召公)与周公分陕(今三门峡市陕县)而治,政绩卓著,惠政于民,留下了甘棠遗爱的佳话。《甘棠》为何一歌三叹,反反复复地咏唱"蔽芾甘棠"?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得以诠释:"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相似文献   
104.
西周时期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确立了中刑、中罚原则,主张在刑罚运行中坚持罪刑相适应.其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自首从轻、疑罪从赦、宽恤刑罚的处罚原则,区分了故意与非故意、偶犯与惯犯(初犯与再犯),将犯罪动机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中刑、中罚原则的"中"指轻重适中,恰到好处,反映了"明德慎罚"思想在西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是对周初轻刑思想的修正,开创了中华法系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先河,是日后诸多刑法适用原则的源头,从中也能体察到现代刑法理论的踪迹,对考察中国古代刑法史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对于原始人性善恶的问题,西周人并没有明确界定,但我们通过对<周书>的考察,可以从他们的言论中推论出其对原始人性的看法.西周人看到现实人性中包含恶的部分,主张以德为主要指导原则,通过教育的方法改造现实人性中的恶,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6.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铜人甲为男相,通高1 7.9厘米,残重0.3千克。立状,光头,圆脸,尖颌,颧骨突出,额头较窄,眉目细长,大鼻头隆起,两耳较大,双臂弯曲至右肩,两手似有所握,呈圆环状。身着袍服,交领垂于胸,长袖至腕部,窄袖口,腰身较细,束宽带,袍服特长,遮及足踝,前腹垂长条形"敝却",衣下缘有方孔。铜人应插在木质座上,出土时置于棺椁之间头向处,臂、手部位残。  相似文献   
107.
对先秦史学界流行的一种西周不存在盟会制度的观点提出异议。从商及春秋来看 ,中间不可能跨越一个空缺阶段。当时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确有盟会的例证。由此认为 ,西周存在一个完备的盟会制度。依据史料 ,考订西周盟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类别、特点等  相似文献   
108.
王进锋 《唐都学刊》2008,24(3):57-60
<保卣>铭是有关西周历史的重要材料.过去很多专家对其进行了考释,但争论仍然很大.本文在详细考证了铭中的几个字之后,认为其讲的是周成王让官员保到诸侯国收取贡品的事.<保卣>将成为研究西周贡纳制度的重要史料.<保卣>的作器者保不是召公夷,也不是明保,而是一个名叫保的负责收取贡品的普通官员.<保卣>带有商器的特点是文化的一种传承.  相似文献   
109.
教育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西周的学校教育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土地国有制和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学在官府的特质。这种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双重制约的官学教育体系,不仅维系和强化了西周宗法分封的政治制度,进而巩固了姬周贵族的统治,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蒋铁初 《人文杂志》2007,(2):165-169
刑讯起源于西周是法史学界很有影响的观点,其论据以《礼记.月令》中的内容为主,也有《周礼》及西周铭文的记载。但依据相关典籍记载,现有论据尚不能证明西周及春秋时期存在刑讯的使用,而只能表明战国时刑讯开始作为一种事实行为出现在司法审判中。其制度化则始于秦统一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