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64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01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中国历史走到了西周,迎来了以人意识觉醒为主要标志的历史黎明时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述了这种人意识的觉醒:信仰体系中祖先崇拜的彰显表明了人类主体性地位的觉醒;对天命的质疑透露出人精神的跃动;礼制明的形成标志着人意识的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52.
《诗经·关雎》篇主旨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诗经》之首的《关雎》篇,历来为治《诗》者所重视.封建时代均解说其主旨为赞美“后妃之德”,但这一解说在现代颇遭非难.认为其系封建道德说教,故多不采信.本文从考察周初进一步强化父权制,扫荡母权制遗风,以建立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内容的宗法制度入手,结合历来对《关雎》文本训释的辨析,认为美“后妃之德”实为《关雎》篇主旨之正解,它深刻反映了殷周交替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3.
1976年l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商尊:通高30.4厘米、口短径23.6厘米,重5.85千克。整体造型为简状三段式,侈口,腹部微鼓,四壁铸有四道扉棱,整体雄伟稳重。器身采用通体浮雕的装饰手法,口外壁饰八道蕉叶形龙纹,龙头向下,身尾沿叶边布局,其下饰冠羽分尾小鸟纹,腹部饰展体式外卷角大兽面,圈足则饰曲折角兽面纹。庄严雄奇,华美富丽。器内底铸铭文五行三十字。铭文大意说庚姬(疑是商的妻子)受到了帝司赏赐的诸般物品,商为此作器,用来祭祀谥号为“日丁”的父亲。  相似文献   
154.
殷成周是西周早期重要政治事件。根据铭文语境考察,殷成周之殷是治理、安抚之义,并非文献中的邦交活动。殷成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治理成周官僚、处理成周政事;二是安抚成周官员、百姓与殷贵族。殷成周者的身份、地位高低不等,位高权重者如身为执政大臣的太保、太师;亦有地位较低、职责重要的周王近臣如士官、史官。殷成周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成周官僚体系运作、整合地方势力、治理与安抚殷贵族。  相似文献   
155.
王帅 《学术探索》2015,(1):73-78
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探讨西周金文字形书体研究及其断代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可以利用类型学原理,结合商周金文字形书体自身特点,依据标准器铭的文字形态,重点选取一批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频率较高,文字形体结构有着明显时代特征或者偏旁结构较为复杂的单字,先分类、后分期,以此厘清西周金文字形书体的发展规律和进程。此研究不仅是出于古文字自身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为了进一步服务于西周铜器断代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6.
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簋同出八件,大小、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簋甲通高36.1厘米,口径22.7厘米,重11.383千克。簋矮体宽腹,下有方座。颈  相似文献   
157.
微伯■■(西周中期)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该器通高14.5厘米,盘径27.8厘米,盘深5.6厘米,重1.75千克。直口浅盘,底微凹。盘壁饰一周重环纹,高座  相似文献   
158.
曾祥旭 《天府新论》2004,(5):137-140
西汉乐府署的设立是汉王朝“以经为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目的在于郊祀。两汉是经学的时代 ,经学要求以“雅乐”服务郊祀 ,但乐府的发展背离了经学家原定的设想 ,“以俗为雅” ,朝野世俗享乐文化弥漫。罢乐府是对上述事实的反动 ,正见得西汉末经学思想日渐巩固 ,然而 ,正是由于巩固的经学思想又把它自己置于难堪的境地 ,罢乐府后臣民“湛沔自若”的事实就是它的突出表现 ,也是经学理论缺乏自身反省精神所致。从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班固“百姓渐渍日久” ,朝廷应“制雅乐以相变”理论的高明处  相似文献   
159.
礼乐文化就是“雅”文化,雅乐贯穿于整个礼乐制度从产生、发展到衰落的全过程。周代礼乐文化从“乐”的雅化开始起步,到雅乐的世俗化结束,历经西周、春秋五百余年。然而,雅乐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里,从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上,雅乐并非是一个静止、孤立的学科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综合的文化概念。雅乐形成的文化、历史过程,不仅体现出雅乐地域流播的空间意义,也体现出雅俗转化的节奏和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160.
在西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人的主体性意识已经觉醒。西周人文精神觉醒的深层表现是周人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商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礼乐作为一种宗教仪典形式,并延伸为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行为规范,在西周建立之前的夏商时代就已形成。伴随着社会生活领域人文精神的觉醒,西周的礼乐文化价值重心已由崇尚自然和天命鬼神向礼乐文明演进,并具有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调整人际关系的政治道德功能。西周后期,礼逐渐实现了转化,并因此而成为西周文化的重要表征。这是人文精神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基础。西周时期形成的人文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