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6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59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乌孙为西域大国,在汉、匈关系中一度举足轻重,西汉“断匈奴右臂”的战略,首先因乌孙而提出,进而拓展为对于整个西域的宏伟设想。西汉采取了联姻与军事威慑相结合的外交策略,促使乌孙的立场由“观望”转为“归汉,”这是西汉外交在“大宛之役”后的重大突破,亦对古代中亚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2.
玄奘西行对唐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西域研究》2005,(1):68-75
玄奘西行所带回的“烈士池”与“大象报恩”两个西域传说在中国本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中唐以后 ,它们作为小说创作的母题而被反复运用 ,产生了符合本土文化观念与审美趣味的巨大演变。论文论述了这两个母题在唐朝小说中的演变发展过程 ,指出这些母题在印度、中土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向 ,不同的情节发展表现出两国文化在某些核心观念上的巨大差异 ,作为文学接受的典型例子 ,这一个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本文从乐人、乐器、乐曲以及歌舞戏方面进行考订 ,指出摩尼教乐舞艺术在西域的产生 ,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4.
东汉佛经含有一些西域译经者自己创造的、不是汉语规范的被动句和疑问词语 ,它们的产生可以从第二语言习得和中介语的角度来解释。东汉时的译经者大多是西域人 ,他们所运用的汉语 ,只是中介语。译经中这些不规范的被动句和疑问词语 ,多是译经者对汉语这一目的语的规则加以内在化处理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75.
关于屈原西域昆仑情结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总体上探讨昆仑方物在屈赋中的地位作用,并提出屈原思想中蕴涵着一种炽热而深沉的西域(昆仑)情结,认识这一情结,在屈学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且是西域文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76.
刘艺 《西域研究》2001,(1):70-77
本文旨在历史、文化和比较视野中重新审视杜甫及其西域诗.他的西域诗从反战、爱民思想出发,对战争充满悲伤、担忧,这与岑参等人充满激情和乐观精神的反映盛唐气象的边塞诗形成了强烈反差.这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背景的.  相似文献   
77.
岑仲勉先生的学术道路,带有朴实无华的平民色彩。在中外史地考证中,不迷古,不崇洋,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格,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和治学经验。  相似文献   
78.
于阗语是新疆发现的古语言之一,已于公元10世纪左右消亡。于阗语文书的主要发现地是敦煌与和田,收藏地则主要在欧美各国,我国对于阗语文书的收藏起步甚晚。中国人民大学藏胡语文书,虽多有残破,但对史学研究意义重大,尤其是其中的于阗语世俗文书,生动地展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值得引起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79.
李銮宣是清代中叶亦官亦诗的杰出人物,诗作数量可观。对其谪戍新疆期间创作的二百余首诗进行研究,发现其在戍地的诗歌异于前作,风格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呈现出汪洋恣肆、怪奇多变、豪迈激荡的特点;多采用歌行体进行创作。究其变化的原因有创作空间的变迁、西域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固有的诗歌传统等几个方面。谪戍新疆,成就了李銮宣诗歌创作的提升,丰富了诗人的创作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80.
从汉代开始,人们对西域的认识由想象转向征实,后来不断有人亲历西域,笼罩在西域这块土地上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唐初,对西域地理的认识多承袭汉代以来形成的观念,想象与征实并行,与前代相比唐人对西域的认识与体验更为深入,其中唐初涉足西域的玄奘对西域的地理感知最为真切,记载也最为翔实。玄奘对西域世界的地理观察,使唐人对西域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行记虽为实录,但也是文学作品,其中的西域地理感知与生命体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对唐人乃至后世的西域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代小说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