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文益书局是清末民国时期石印宝卷的开创者和龙头老大.从1909年到20世纪30年代,它大约石印了近80部宝卷.文益书局通过保护版权,广告推销,聘请名家题签、插图和校对等营销手段,成功地将宝卷刊印推入到近代化的出版业中.从来源上说,文益书局石印本宝卷中只有5种新编宝卷,约三分之一源自经房本、善书局本宝卷,其余的都是整理民间流行的抄本宝卷而来.这些卷本或是最经典的,或是最流行的,或是最有社会影响力的.由此可见文益书局石印宝卷,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消费,是在尊重宝卷特殊性的前提之下来实现商业价值的.文益书局石印宝卷使得世俗故事为主的案头本宝卷大量产生,客观上在向通俗文学方向靠拢,半自觉地汇入到近现代的都市通俗文艺之中.总之,文益书局石印宝卷是吴语区宝卷城市化、商业化、娱乐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从安史之乱以后,玄宗、肃宗父子间争权夺位这一角度论述了西川从原剑南节度分立之原因.玄宗肃宗父子斗争的结果,是肃宗取得主动权,从而直接促成了剑南分立为东西二川.  相似文献   
23.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标点符号,对于辅助表意及阅读理解文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有关古代标点符号的研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管锡华教授多年积累,撰写的30余万字的专著《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填补了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24.
晚明金陵戏曲刻印繁盛,各书坊为适应激烈的竞争,在戏曲文本的编订质量、编排形式以及广告宣传、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经营策略,并在一定范围内版片交换或租赁,表现了精明的合作意识。晚明金陵书坊施行的这些措施,拓展了戏曲文学的传播通道,扩大了戏曲印本的销量,并且加速了戏曲文学的体制规范化,提升了戏曲娱乐的社会普及化,同时也有效地保存了前代戏曲文献,为戏曲在明清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5.
本文为作者新著《漫话薛涛》(待出版)中涉及成都女侍人与达官名士酬唱交流的部分章节。文章为薛涛其人其诗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据资料。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从"沉思的诗"这个角度出发,探讨现代著名诗人冯至和当代诗人西川的智性特征对命运的关注、对死亡的思索以及从形而下的日常性事物中发现形而上的思想等诗艺追求.  相似文献   
27.
清代进士登科录存世较少,查阅不便,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经风雨磨蚀,字迹漫漶,这使《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成为考察明清进士群体的重要资料。房兆楹、杜联吉吉的《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和朱保炯、谢沛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都是根据它编纂的。然而《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本质上却是一种以新闻宣传、市卖盈利而非保存文献为主要目的的出版物,在清代还存在着坊间盗刻本。该书在记载进士的姓名、籍贯方面存在数量不少的误刊,其中部分误刊也被“引得”和“索引”所延续。  相似文献   
28.
赵玉平 《领导文萃》2012,(17):103-105
刘备和庞统商量取西川的事情,诸葛亮没有参加,他采取回避的态度。刘备把诸葛亮请来,问他对取西川怎么说,他说:"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别人说的是进取的事情,孔明先生说的是看家的事情。刘备说:"正好,我带庞统、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你带人看家吧。"孔明欣然应允。孔明主动要求看家,不光是从军事出发的战略眼光,更是从人事出发的人才策略。这就叫做分槽喂马。  相似文献   
29.
张祉浩 《老友》2012,(10):56+67
  相似文献   
30.
针对当下一些知名诗人积极写作里程碑式长诗文本的现象,以柏桦《水绘仙侣1642-1652:冒辟疆与董小宛》、欧阳江河的《凤凰》、萧开愚《内地研究》、西川《万寿》等最近的几部长诗为例,可分析他们的写作抱负、写作特点、诗体模式和审美属性,以查看当前长诗写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是长诗文体创新的华而不实,他们所实验的元诗歌写作、史诗写作、地方志写作和百科全书式写作,均显露出勉力而为的窘蹙;二是创作者艺术感知力与创造力的明显消竭,这些长诗文本的艺术水准不仅远未达至他们之前的优秀之作,且多呈粗糙生硬之相;三是诗学理念与创作实绩之间的严重脱节;四是被评价过程中过多的虚与委蛇与牵强附会。在此过程中,可进一步探析当下长诗写作中普遍出现此类问题的动机或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