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43篇 |
免费 | 317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70篇 |
劳动科学 | 27篇 |
民族学 | 278篇 |
人才学 | 141篇 |
人口学 | 24篇 |
丛书文集 | 3564篇 |
理论方法论 | 557篇 |
综合类 | 7181篇 |
社会学 | 479篇 |
统计学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235篇 |
2022年 | 262篇 |
2021年 | 340篇 |
2020年 | 293篇 |
2019年 | 287篇 |
2018年 | 98篇 |
2017年 | 185篇 |
2016年 | 254篇 |
2015年 | 401篇 |
2014年 | 781篇 |
2013年 | 614篇 |
2012年 | 785篇 |
2011年 | 854篇 |
2010年 | 792篇 |
2009年 | 806篇 |
2008年 | 940篇 |
2007年 | 785篇 |
2006年 | 673篇 |
2005年 | 661篇 |
2004年 | 593篇 |
2003年 | 530篇 |
2002年 | 480篇 |
2001年 | 406篇 |
2000年 | 309篇 |
1999年 | 184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张志敏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87-91
曹操的《龟虽寿》与丁尼生的《尤利西斯》在文本表现形式上风格迥异,但表现的主题却异曲同工一两首诗表达了诗人相同的生命观和乐观主义情怀。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折射出中西语言文化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2.
103.
张继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3):56-58
转型的社会挑战传统的观念,创造的力量挑战守旧的思想,信息技术革命挑战教师职业市场,面对挑战,高校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其内涵包括:反思教学理念,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构建;反思教学过程,从禁锢封闭到走向开放;反思教学实践,从教学分离走向教学合一。反思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观的重构,重构的途径在于:树立教学服务意识;转变教师行为角色;化解教学多元冲突;展现教师职业声望。 相似文献
104.
试析方略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通过有关方略的研究,可以了解清代统治者的民族观,既有比较开明的一面,但也有民族歧视的言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5.
马理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41-46
审美创造主体论是巴赫金美学思想的核心,涵义结构复杂,但这个结构整体上却有鲜明的特征一体双义.他既是外位整体的审美观照者/创造者,又因对他者的当下直观产生交互性的同情体验而成为一个形象化的客体性人物.反映在作品创造中,一方面他是一个不可论定者,同时又客体化为两付"面具",成为叙述人和主人公;另一方面,读者从作品整体的形式中能感受到他把握语言的艺术功力,而这一能力却来自大时代文化史的形塑. 相似文献
106.
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民族研究学界长期认为 ,中文“民族”一词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 ,是近代由日本创造并传入中国的外来词 ,这一通行多年且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缺乏根据。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民族”作为名词形式应用于宗族之属和华夷之别的一些例证 ,证明了“民族”一词是古汉语固有的名词。在近代中文文献中 ,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出现在 19世纪 30年代。日文中的“民族”一词见诸 19世纪70年代翻译的西方著述之中 ,系受汉学影响的结果。但是 ,“民族”一词在日译西方著作中明确对应了volk、ethnos和nation等词语 ,这些著作对nation等词语的定义及其相关理论 ,对清末民初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了直接影响。“民族”一词不属于“现代汉语的中 -日 -欧外来词”。 相似文献
107.
本文考察汉人社会的"减肥瘾"的表征特点,呈现"减肥瘾"者可能遭受的身心健康损害.通过对比"减肥瘾"与厌食症的异同,剖析"减肥瘾"的成因及"减肥瘾"者的群体特征.最终在于说明中国的各种减肥现象依然源自古典的"自然"观,却终因个人与群体的内在心理与外在实践之"整合",产生了地方人们认可或不认可的多种身体文化展示. 相似文献
108.
109.
张瑞元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6):38-43
张载的“存天理灭人欲”说,经过二程与朱子的强化,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天理人欲之辨的道德约束对象最初只是儒家士大夫,要求他们不以一己私欲害国家之公益,同时也是儒者的道德自律,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朱子学在南宋成为显学后,理欲之辨转变为对普通民众的要求,出现了一种错位,因此遭到明末清初许多学者的批判,但道德严格主义的理欲观仍是明末清初思想界的主流.李光地、张伯行、华希闵等在注释张载《正蒙》时,肯定其合理性.当今需要重新认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史意义,并肯定“尊崇理性,反对私欲”的理欲观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10.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5-29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民族"一词的理解是民族问题、民族发展、民族自治等一系列问题的前提。"民族"一词发源于我国本土,并非外界误传的舶来品。"People""Nation""Ethnic""Nationality"等西方话语与我国的"民族"有着较大不同,应认清"民族"与"种族""族群"等词的区别,中国的"民族"观应回归于我们的历史与实践。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里认同,这六个要素构成了我国"民族"内涵的核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