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79篇
  免费   392篇
  国内免费   127篇
管理学   753篇
劳动科学   30篇
民族学   283篇
人才学   157篇
人口学   27篇
丛书文集   4267篇
理论方法论   610篇
综合类   8705篇
社会学   594篇
统计学   72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302篇
  2022年   295篇
  2021年   391篇
  2020年   346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306篇
  2015年   475篇
  2014年   878篇
  2013年   728篇
  2012年   943篇
  2011年   1022篇
  2010年   966篇
  2009年   976篇
  2008年   1155篇
  2007年   935篇
  2006年   849篇
  2005年   790篇
  2004年   670篇
  2003年   631篇
  2002年   537篇
  2001年   495篇
  2000年   365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文章通过对《说文解字》糸部颜色字的字型分析 ,探讨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并进一步揭示古人颜色观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3.
马克思通过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 ,寻找到了启开法律奥秘之门的钥匙 ,创造性地形成了经济基础决定法律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回溯马克思当年探求真理的艰辛历程 ,剖析这位探索者的探索道路 ,对于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精要 ,并指导我们今天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4.
哈耶克所《法律、立法与自由》(三卷本),一是从宏观方面,阐述了自由主义理论的认知前提和分析工具;二是从具体方面,也即其法律观,论述了独具特色的大社会与私法的观念。这两部分内容是有内在联系的。  相似文献   
75.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整个经济领导和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现代的领导者决不能因袭小生产方式的陈旧观念和方法,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把管理工作转到现代科学的轨道上来。为此,必须实现管理观念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76.
后现代知识观与成人教育观念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学习”观念的确立体现了成人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后现代知识观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内部动力,并将对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王树林 《唐都学刊》2004,20(6):144-148
中共"七大"前后,毛泽东的美国观经历了赞扬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到深信美国"实在是一个敌对性的帝国主义"的戏剧性的推演;美苏关系是毛泽东的美国观推演的国际背景,而美国对华政策则是毛泽东观感、认知和评价美国的基本尺度;毛泽东的美国观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又兼备革命现实主义的特征,它显现了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情结与现代化追求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78.
抒情是诗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发掘和整理需要新眼光和新思路的介入。以感物统摄古代抒情理论指涉的抒情起始阶段,其实质是心物关系的一种表达,推崇顺物之自然,感物的对象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并偏重前者,结合论述感物的相关理论资料,指出感物在理论上的强调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抒情作品的风貌,即注重自然而然的抒情效果,排斥反思性的抒情,作品自然天成的同时,也缺乏内在情感的张力和层次。并以感物牵引出赋比兴等关联概念的分析,初步探讨感物抒情传统的文化学成因。  相似文献   
79.
本文论述了对待万物所呈露的道之自性,以此解释了具体的人性化、现实化,说明庄周以解牛等寓言故事为喻,论证了顺物之性、顺自然而行的思想。  相似文献   
80.
《艺概》艺术理论的核心是“寄言”说,而言以寄象、象以寄情、情以奇理的艺术本质论又是“寄言”说的精髓,该说有所不同于寄托比兴。其“以色相寄精神,的提法,逼近了文学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以艺术形象为基本特征的认识,“寓义于情”的提法则揭示了文学艺术在内容方面的特性是表现情理,是通过表现人的主观情志来反映客观事理,刘熙载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揭示,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又部分地领先于当时世界美学理论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