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3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118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118篇
人才学   6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63篇
理论方法论   151篇
综合类   1898篇
社会学   294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面对视觉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一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作用巨大。多媒体技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联想思维能力以及营造仿真氛围;网络提供教师与学生日常教学中欠缺的资源;网络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形成。媒介素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在此背景下之必须。  相似文献   
62.
《求是学刊》2019,(3):44-52
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本体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到马克思那里实现了转向:寻求世界始基的本体论转换为人类意义世界如何奠基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抽象地谈论本体没有意义;人类以社会性的连接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产生意义世界,哲学应以此作为本体。然而,马克思面对的却是意义世界遭到了严重破坏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重建意义世界,其意义本体论的价值旨归是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63.
《社科纵横》2019,(3):21-26
公共性的价值取向贯穿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思考的始终。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在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现实、由公共性具体制度和体制的设计到实证分析三次历史的转向。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在当代不仅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当今时代不同维度的发展问题给予了回应。  相似文献   
64.
65.
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三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三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哲学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根据在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图像时代",政治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奠基于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视觉媒介、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递进地解释了文化形态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6.
67.
68.
具有中心感的视觉形象能给人以强大的心理统摄力,并对审美产物的最终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将这种中心感定义为一种能明确感知的、直观的整体视觉特征,并将其丰富的心理暗示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归属感、等级感和稳定感。归属感代表着人们对母体、源头等身心归宿的强烈回归愿望,等级感则与归属感一脉相承,其在人们心中高于它物的崇高地位使之成为权利象征,一些皇权建筑形象的选择就源于此。而稳定感则顺利完成了从空间概念到时间概念的转换,在审美过程中常作为永恒的象征出现。通过这三方面对"中心"的详尽分析,揭示出视觉审美研究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欣赏者的心理分析,并期望以此研究方式对其作出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9.
中国学者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认识越来越深化.由最初对协商民主理论规范的认识,概念的分析解读以及乐观性的接受,经过了一个阶段的深化锤炼,国内学者开始转向其实践形态和在实践运行过程的研究.同时开始越来越认识到在实施中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70.
凌徽涛 《江淮论坛》2010,(4):185-188
艺术语言进入视觉纯化性时艺术家的皮层活动将处于特别活跃的亢奋状态,也是意识活动中的各种被存储的意象的崭新重组。同时意识主体又无法控制和无法驾驭。艺术语言在视觉纯化中产生的直觉性特征、感官愉悦性的价值体现、艺术语言的演化、表现形式、内在原因和语言形态变化的动力因素,都是艺术家的心理倾向,也是艺术心灵本质的表现,同时又是对现实某种程度的疏远和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完美人格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