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0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07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印顺法师是当代中国佛学大师,民国年间曾振锡贵州,住持贵阳大精舍,创办大佛学院和华图书馆,弘扬中观和唯识之学,并在贵阳完成其名著《唯识学探源》,从而影响和促进了贵州现代佛教教育事业和学术活动的发展,提高了贵州佛教的信仰层次和文化水准,与贵州结下一段难得的佛缘。  相似文献   
62.
“崇高”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感判断力批判”的主题之一 ,它的基本涵义和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今尚未得到清楚的厘定 ,它在感判断力批判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尚未得到明确的阐明。因此 ,要阐明其“崇高”概念的基本涵义 ,说明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在感判断力批判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必须以康德哲学的概念框架为背景 ,进行疏理和分析之。  相似文献   
63.
观赏裴宏波的山水画卷,让人大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之感。山的巍峨壮观、水的清澈激越、云的轻柔飘逸、雾的亦梦亦幻、草的昂然临风、树的葱郁苍劲,都幻化在了神美的意境之中。看裴宏波的山水画,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视的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感悟。展读他的山水画作品,可以概括出以下特点:其一,裴宏波的山水画,有知山乐水的圆之境。山水画的缘起,是"天人合一"意境的集成,是知山乐水田园观的体现。人们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宇宙精神,是对"道、  相似文献   
64.
《圆经》的翻译是由个别僧人自发组织的"民间译场"完成的。完成之后,未履行向朝廷申报入藏程序,也未编订记载此经翻译过程的经录,或者可能编订但流传不广。古代佛教史家依据言必有据的原则书写,将有些许矛盾的传言都记录在案。其后,宗密访得流通于教界的《圆经》抄本并且多方收集当时的注疏,据此编撰《圆经大疏钞》等著作。此经逐渐在教界流通,对唐中后期的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智昇、宗密仅仅怀疑此经翻译过程记载的不完全或者舛误,从未曾怀疑《圆经》的"真经"身份。当代学者以古代文献记载分歧为由,以自己所认定的佛教某些派系的思想为准,将其判为"伪经",是缺乏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65.
王爱军  吴尽 《现代交际》2011,(10):97-98
《舞姬》是日本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被广泛收录于现代日本高中国语课本,更作为著名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流传。巴金的代表作《家》在中国也可谓家喻户晓,也被各个国家的读者所熟知。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两位作家各自的文化教养、生长环境,以及表现在作品中的自传体色彩,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作品自发表以来,始终引人关注,两国的研究者更对两部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评论,可谓众说纷纭,精彩纷呈。从其对比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作家着眼点的异同,也可以领略到他们各自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6.
吕凯文指出,袴谷宪昭凸显"批判哲学"对抗"场所哲学"的意义,旨在遏止"西欧思想(场所哲学)流入日本",免使佛教"非佛教化"而不再具有公开的、客观的知识批判以及具有公义的社会实践能力。吴可为提出,松本史朗强调如来藏或本思想作为东亚大乘佛教的主流和基础,是一种非批判性的"界论"、一元论的基体主义、彻底的"我论"。其实,如来藏佛教不但不缺乏批判性,甚至可能提供一切佛教中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批判力;松本的解读基本上依照西方哲学的框架、角度和方法,隐含着一种理性主义和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刘宇光认为,"批判佛教"首度尝试把当代日本佛教中各种抵抗现代实体论的零碎的异议声音整合为一体,一方面在传统教义的论辩中凸现出代脉络中的新向度,另一方面又能把对现代实体的批判定为教义的必然要求;但是,他们存在着本质主义的倾向、论证与修辞上对各种"本土思想"的排他态度以及在方法论上自相矛盾等诸多问题。周贵华认为,"批判佛教"将佛教精神定为批判性,相当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佛教作为在漫长历史中由众多教派形成的复杂思想传统,不可能只有一种单面化的衡量与裁定,所以,"批判佛教"对佛教思想特质的归纳颇为片面;从历史与文献的角度看,其不少论断相当武断;其将日本社会的不平等状况、种族问题以及日本文化的弊端直接归咎于本思想,在逻辑上亦不可靠。  相似文献   
67.
精神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一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但对于“精神”人们往往只有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 ,而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 ,要回答诸如什么是精神 ,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其结构怎样这样的问题都十分困难。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8.
任宜敏 《人文杂志》2003,49(5):145-150
天如惟则禅师是临济宗虎丘派祖先系大德 ,金两赐、名倾海宇的中峰明本大和尚之法嗣。他于识心达本后 ,多次拒绝诸方名刹之招请 ,茆茨石室、临深履薄数十年。晚年 ,开创苏州狮子林菩提正宗禅寺 ,高提祖印 ,承先开后 ,畅演高峰原妙和中峰明本中兴的临济宗风 ;同时 ,深究天台、永明教旨 ,兼弘净土法门 ,津济四生 ,梯航九有 ;元风禅藻 ,著于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69.
慧形象的思想和言行入手 ,分析巴金的忧患意识在慧身上的反映 ,即恨“吃人”的礼教 ,忧麻木不仁的国民。  相似文献   
70.
杨慈湖的仁说思想,与以程明道为起源的"以训仁"的仁说具有体貌上的相近。他对于""的理解,主要源自于他的家学教养;对于"仁"的肯认,归功于陆象山的提点以及他自身的体认。杨慈湖仁说的要义,主要是从他论""这一"即本体以为工夫"的思想中发展而来的,并集中体现在他以""论"仁"的言说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仁说可称之为"以训仁"。慈湖的仁说,融摄了佛禅的思想,最终以儒家精神为旨归;并且在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是陆王心学乃至宋明儒学发展、深化的必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