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6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148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876篇
理论方法论   148篇
综合类   1567篇
社会学   137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301.
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涂氏宗教思想中宗教与社会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力的作用模式",对解释宗教与社会背后更为一般的作用机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02.
个人信息保护"入典"是我国民事立法的创举。在专门立法之外,将个人信息保护的核心规范写入《民法典》,不仅可为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提供明确依据,还具有价值指引功能、体系解释功能和权利孵化功能。《民法典》人格权益保护的价值取向为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提供了根本性的评价基准,在其指引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规则可在《民法典》中得以体系化的解释和适用。《民法典》围绕个人信息自决,针对个人信息处理行为,初步形成了具体权利内容,为个人信息权利的体系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民法典》的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相比,《个人信息保护法》在调整对象上大同小异,但在保护方式上存在递增,其通过公法手段保护的个人权利仍然具有私权属性。该项专门法律属于领域立法,兼具公法和私法属性。个人信息的公法保护与私法保护同等重要,个人信息保护的体系性也将在两者联动中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303.
网络谣言的实质内涵是“未经证实”,而非必然虚假。在此基础上,涉众型网络谣言其实同时具有言论表达的积极建构性与公共秩序的消极侵蚀性两种潜在效能。因此,在运用刑事手段治理涉众型网络谣言时,基本的规范逻辑在于维持社会保护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动态平衡,谨防过度化的刑事治理消解言论自由的应然空间。为了在言论自由与刑事犯罪之间预留合理的缓冲空间,应当在形式解释论的指引下严格限制寻衅滋事罪的适用,并通过对“虚假信息”的二元限定、“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的范围限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后果限缩来重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规制范围。  相似文献   
304.
法律解释应界定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以法官为主体的解释主体,围绕与法律条文适用相关的案件事实,遵循一定的法学方法,阐明法律条文含义的活动。明确法律解释内涵对于指导当前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法律解释目的,无论是"主观说"还是"客观说",最终都是为达到合目的合理法律解释服务。  相似文献   
305.
长期以来我国宪法未能得到很好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宪法文化缺位。一国的宪法文化决定着一国的宪法命运。宪法的实施需要以宪法文化为基础。百年来我国虽制定了一部又一部的宪法,但宪法文化并没有形成,由此可见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不甚理想。中国宪法实施的未来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宪法文化的养成。在大力培育宪法文化、推进宪法实施的过程中,要进一步重视宪法文化的作用及其培育,而不要过分苛求宪法文本的完美。政府和政党要带头养成守宪护宪的风气和习惯,同时每个公民都应当而且可以为宪法文化的形成做出贡献。人们既要充分认识到宪法文化培育的长期性,又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306.
本文是对林桂榛先生发表在本刊第四期的商榷文章《苏格拉底对"予告父"表示赞赏吗?》一文的回应.笔者指出.将儒家的"互隐"解释为"沉默不言"是说不通的,而亲亲相隐"作为经典叙述"、"作为制度叙述"和"作为人性叙述"也决没有林先生所说的那种"区隔";苏格拉底赞成"子告父"是因为它本身的"公正",而不是因为游叙弗伦为它提供的虚假的"虔诚"这一根据.林先生对我的指责要么没有击中目标,要么击中了他自己.  相似文献   
307.
我国区域创新效率评价及其三螺旋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2000年、2001年以及2002年样本地区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分析,并通过计量经济学建模发现那些科技水平高、产学联系密切的区域创新效率较高,由此从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理论的角度对区域创新效率进行解释,并对如何提高区域创新效率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08.
胡杨 《探求》2005,(6):60-63
由于经济学把失业的主体界定为“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把失业的客体或对象界定为“工作”,造成了各种不同的失业构成之间的理论界限模糊。本文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失业主体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失业的客体是“职业”,由此考察了失业构成的双重性,并提出了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双重失业人口指标体系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309.
朱应平 《浙江学刊》2007,(2):169-174
澳大利亚高等法院对宪法第51条第31项中的财产条款采用广义的解释方法,使得“财产”和“财产取得”获得广义的理解,因此财产和财产取得的范围极其广泛。联邦对财产的取得不限于对财物以及与财物有关利益的取得,还延伸到对企业主要领导成员的任免、诉讼产等方面。对于“公正的条件”的解释也逐步提高了标准,加大了对当事人的补偿。澳大利亚高等法院的这些解释,有力地保障了公民的财产权。澳大利亚的做法至少可以给我国提供三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10.
美学问题在当代哲学诠释学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哲学诠释学站在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经验和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体现了显著的"反传统美学"特征.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特殊理解方式、审美真理如何表现,以及审美真理如何可能的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反美学"思想;然后在当代美学语境中比较性地论述了其基于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