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6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8篇 |
民族学 | 13篇 |
人才学 | 8篇 |
人口学 | 71篇 |
丛书文集 | 291篇 |
理论方法论 | 21篇 |
综合类 | 618篇 |
社会学 | 49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75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72篇 |
2008年 | 83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朱红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7-59
佛教到了晚明时期进一步世俗化,而随着晚明世人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人们的欲望也逐渐凸显出来。面对世人对欲望的追求,特别是对物欲与情欲的狂热追求,"三言"中借助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以及万法皆空观念对人们的情爱欲望、仕途欲望以及金钱欲望进行转移与调控,以使对欲望的追求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那些不能达到的欲望寻找到一个安慰的理由。 相似文献
72.
73.
刘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3):33-36
张载之学以六经为本而不废佛道精髓,尤其重视老庄的思想资源。张载认为,庄子明“理”但过于极端,终以之为梦幻。张载认可庄子所明之理,而批评其过言、过动,并常以庄子为鉴,警示学者。张载强调,学者当立心求道以明理,使天德得以盛大,使仁义能熟于内外,使天地之性与帅能在自身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74.
75.
本文从中西哲学对道的不同理解入手 ,试图为中西古代语言观的差异找到原因。在西方 ,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逻各斯 (Logos)与神的隐性统一 ,还是中世纪的“Word”的“三位一体” ,都体现出强烈的神本体论倾向 ,而语言作为神性的集中表现 ,它就是神的现实化。因此 ,西方近代以前的神本体论实际上和语言本体论并行不悖 ,语言在西方具有本体意义 ,语言和道契合无间。但是在中国 ,以“道法自然”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对语言的重要性只是作了有限的强调 ,认为语言与道之间有差距 ,这种差距甚至要通过“象”来沟通 ,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中国古代对审美境界的探讨。审美境界 ,是以言、象为基础 ,以超越为手段 ,以道为旨归 ,以“游”、“忘”为心理特征的生成性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76.
儒家性论思想在先秦经历了从心、性分言到心性合一的模式。"心"字于西周时期很少与其他身体器官并举连言,其道德性亦不明显;春秋时期,心的意涵得到丰富与拓展,逐步向标志主体性特性的哲学范畴演进。"性"字于先秦主要经历了从生到"眚"的演进,金文"眚"字既具有甲文"生"字状物、摹物之特点,又因其向"性"字的过渡而具有了"心"生"形体结合的某些特点。在郭店简阶段,尽管心、性皆为内在之物,而且用法也较为含混,但整体上仍然呈现出了心重于性、心性渐为合一的思想趋势;在孟子阶段,由于其以心善言性善的理路,使心、性范畴得以真正被联结了起来,从而让心性合一模式在此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77.
本课题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广告,特别是广告英语的特征.因为,作为英语广告主要载体的广告英语在努力体现除了有帮助消费者认识商品的作用外,还有诱发消费者感情引起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行动的心理功能,遗留给消费者以美感享受的美学功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大家英语应用文体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搞好对外交流工作,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大家对广告英语的欣赏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9.
作为南朝五言乐府代表的《子夜四时歌》,以其整饬的五言四句组诗形式备受关注。虽然前代不乏五言四句乐府,如《子夜歌》,然而句子的体式、节奏、造语、情感表达都未如《子夜四时歌》那样形成较为统一的范式。深入考察《子夜四时歌》,可以看到五言乐府以四句的形式固化成为一种体裁,要点在于体制、表现手法及其诗人意绪的沉淀三个方面:体制上主要体现在渐趋定型的五言四句句式、偶对的频繁使用、造语的固化模式;表现手法上则以叙事转变为抒情,作者自我意识的隐退使得短小的诗歌可以产生更多共鸣;而主题中时序节物与情感的对应使诗人意绪渐渐沉淀为后世足以祖述的对象。可见《子夜四时歌》当为后世五绝产生的关捩。 相似文献
80.
罗琳会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1):14-16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与中国道家老庄都认为,人生在世往往因社会利欲的诱惑而迷失自我,因而他们都致力于人生“本我”,“本真”的理想境界及如何达到这一境界的思索与追寻,虽然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化渊源,但他们在 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上却殊途回归,其人类思想有颇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