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8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71篇
丛书文集   289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615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红尘中的出世者——试论“三言”中的两类僧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的“三言”堪称晚明社会的百科全书。在这部百科全书中,好利、好色这两类僧人颇受关注。这两类僧人的形象之所以经常出现,既与晚明的时代风气有关,也与“三言”的创作动机相涉。  相似文献   
992.
冯梦龙被认为是晚明进步文人,但同时他又是儒家循良;"三言"是部充满情欲的小说,但同时又在宣扬伦理。它们是矛盾的,但却因为特殊的时代把它们统一在一起,这种复杂包蕴了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993.
《庄子》所论之道神秘超验,容易引起读者经验上的质疑;但《庄子》文本又有其特殊性,也即作者对自身言说所可能引发的质疑已表明出充分的自觉,并因此在表达策略上作出了自觉的回应与处理。这一语言自觉要求读者不可轻易摒弃或臆解《庄子》的神秘论述,而应紧扣文本,积极利用作者给出的阅读提示,做出合乎作者期待的理解。考察庄子对自身语言使用的自觉,可以发现,他运用了"三言"、情节转变设计以及理性辨析这三种语言策略来贯彻其避开论争、破除执见并提升读者素质的意图,以求实现对读者经验质疑的化解。这些"作者自觉"在正面揭示道论内涵上作用有限,相反,它提醒读者应该保留道论的某种"神秘性";不过,它极大地促进了读者的自我反省与理性突破,为进一步的静修锻炼和道论理解提供了准备。  相似文献   
994.
唐君毅哲学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唐君毅虽然没有对哲学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贯通中西古今、不拘于一经一典、一家一派的开放的哲学心灵和哲学态度已经形成,而且直接影响了其以后的哲学研究与其哲学创造的整体规模、走向;在后一时期,唐君毅对哲学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视反思性和贯通性为哲学的本性,尤重贯通性。在此基础上他用中国哲学固有的名辞把哲学的内容划分为名理论、天道论、人道论、人文论四大部,并把哲学的最终目标确定在了离言成教上,从而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和综摄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儒家的价值归宗”等特点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995.
郑图丽 《社区》2012,(7):50
我二十几岁那年,突然相中一块少语讷言的"榆木疙瘩"。老妈不同意,闷嘴葫芦的日子没法过。无奈我心比铁坚,坚持己见。事实证明,我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我现在的小日子过得那个欢乐啊,每天都开心无比。若问我有什么法宝,无他,唯一个"斗"字。别误解,是斗嘴。在你来我往的"斗"中,那块榆木疙瘩早变成了懂幽默的风趣男人。  相似文献   
996.
"言"、"象"、"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三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表现说则占据着中国古典文论文质观的主流位置。在表现说的视野下,"言"、"象"、"境"是三个具有历时性续承关系和共时性构成关系的三种表现形态,"言"——"象"——"境"的发展过程是由单一而走向系统化的过程,此过程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表现形态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997.
"以数立言"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方式,始见用于刘宋谢庄《宋明堂歌》。其出现原因与传统祭祀"礼神者必象其类"的礼仪、魏晋以来新文体观念、刘宋孝武帝朝"复古与创新"的制礼风尚及陈郡谢氏家世礼乐学养有关。此后南齐谢超宗造《齐明堂歌》、谢朓造《雩祭歌》,北朝祖珽造《北齐五郊迎气乐辞》、庾信造《周祀五帝歌》和《周五声调曲》,皆"以数立言",建构了歌诗文体样式与其歌颂对象相对应的礼仪,反映出特定创作者与创作时代的礼乐、文体与学术取向;并在依五行"金数九"立言的名义下,采用既往不入歌谣之章的九言体作乐府歌诗,促成古代九言诗创作的第一次勃兴。清代康乾年间,文人"取诸九昭阳德"、"乾元用九"之数立言作九言颂圣诗,再次引发九言诗的创作热,这一过程为现代新格律诗选择九言体作为发展方向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98.
重意轻言、重质轻文一直是先秦语言哲学的主流,对佛经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从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中可以推断出,“本”是指原文内容,道安认为形式即“本”(内容),主张“案本而传”的“质派”译文,并讨论了翻译中可能涉及的形式损失.“形式即内容”的语言哲学体现了佛经翻译对内容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999.
梅东伟 《南都学坛》2012,32(5):55-61
媒人是"三言"二拍"中的重要角色,他们身份各异,既有职业媒婆,也有众多其他身份者。媒人形象大都不够鲜明丰满,但在叙事方面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将媒人看做小说叙事中的"功能性"人物更为确切。"三言"二拍"中有众多不同类型的说媒场景,说媒场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市井气息的渲染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墨经》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这体现在《墨经》对于“言”与“名”的理论,《墨经》的定义方法,《墨经》对“辩”与“说”的论述等方面。《墨经》认为,“言”是口的一种功能。“执所言而意得见”。“名”是用以“举实”的。《墨经》中的“正名”学说超出了儒家的政治、伦理的正名理论,而真正成为“名辩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墨经》中运用了多种的定义方法。《墨经》认为“辩”的特征是“争(反)”,其目的是为了“明是非之分”,“察名之理”。“辩”的准则是要“当”与“宜”。《墨经》的“说”运用的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