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22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09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哥白尼式的革命"与哲学言说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作为一种言说,已经从本体论退到了认识论,再由认识论退到了语言论,而到此为止,一退再退的哲学实在已经退无可退;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哲学必须迎向自己的言说困境,迎向自己的对象化循环模式的极限.言说的困境说到底就是思的困境.在入思之前,如果思的可能性已被一条已经完成了的"思路"的绵绵延伸所吸尽,我们便不能不说我们尚不会思.思不是任何"什么",思只是"到场",在"去蔽"和"倾听"中到场.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以萨利·摩根的<我的位置>为例,试图分析土著人是如何在寻找自己家园的道路上历经沉默、彷徨、好奇、言说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文章分别对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对待其土著身份和土著历史的态度进行了讨论,指出土著民族在经历了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多地文化主义之后,逐渐由自我束缚、压抑转变为主动去触动内心深处的"痛楚",揭示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身份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33.
或许经历了太多无法言说的苦痛.面对那不曾消失的痛感.不知此刻能留下些什么。姑且让凌乱的思绪,飘飞在这个无头绪的世界里.在找不到痛苦出口的当下,也要让一种灵性的杂乱存放在这个局促的空间里。不想把这些说给人听.因为那是懦弱的体现,在没有通过自己的力量化解之前.我所体验到的将是歇斯底里的苦闷,坐也不是.睡也不是.  相似文献   
34.
为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借鉴中西思想,吸纳了后现代存在论对天命的言说路径,以儒家典籍为根本,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提出了孔子天命观由"知"而"畏"的"天命"感悟路径、由"知天命"到"畏天命"二重整体道说的"天命"所在以及由"畏"而"知"的"天命"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35.
从语篇语言学角度看,意义与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普遍语用学对言说的有效性主张和双重结构分析可以为该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合理的分析单位,对于翻译过程中如何理解与选择表达式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6.
海外华人作家笔下的东方故土意象,常包含着在“边缘”漂泊安身立命的历史叙事、生命记忆转换成的文化认同、民族寻根中的中华想象,表达着母体归依、生命传承的文化意义。处于西方强势文化环境中,海外华人作家以日常性的故土东方意象表现出强韧的“拒绝同化”的意向,提升出东方的哲学境界。在故土东方意象的多方位对照中,交织着对传统的依恋、向往、反思、质疑等复杂情感。而在遥远时空的由想象引发的想象中,东方故土意象被不断解读出新意味,从而呈现出中华文化传统在海外流变中的一种传承。  相似文献   
37.
关于戏曲"程式"的研究层出不穷,却亟待重新审视与历史化处理。民国时期在与海外对话的复杂历史语境中,梅兰芳及周边知识人团体对戏曲程式等焦点问题的表述,即显现出历史性和策略性的转变。其中的"西方影响"也向度多样:既与欧美主流舆论达成关于戏曲传统本质的"共识",并借此收获民族文化自信;又因在海外评论者和梅氏策划核心内部文化反视自觉的存在,表现出深层通约的可能。对相关问题的辨析,也应成为当代戏曲理论构建和对西方话语反思的前提。  相似文献   
38.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些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的历史梳理,勾勒出哲学功能问题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和特点。  相似文献   
39.
陈开晟 《兰州学刊》2007,(3):178-181
美学与艺术的独立是"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则,具有重要的本体性意义.流俗的感性主义、感伤的浪漫主义、颓废的唯美主义与极端的形式主义等表面上提升与巩固了审美的独立,实质上却危及了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审美现代性最终要在自身的表征与言说方式上体现出来,否则其独立的批判精神将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40.
道的矛盾     
以《老子》为代表的早期道家的“道”,不仅具有多义性、博喻性和模糊性,还内在着深刻的矛盾,例如不可言说却又不得不言说,无所独在而又无所不在,必须达成最高抽象却又没有完全脱离具象(或原型意象);其中包含着忽然“物质”忽然“规律”,忽然“超越”忽然“粘著”等不可调和的龃龉。这是初始时期诗性哲学的特有景观,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