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3篇
社会学   1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高校网络舆情与应急管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建军 《职业时空》2008,4(6):54-55
所谓网络舆情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02.
《老年世界》2008,(14):6-7
史少先2005年调入新的学校任副校长——四川北川刘汉希望小学,这是一个由企业捐助的学校。史少先刚刚调过来时,就听老师们议论过:教学楼的质量还不错,修建时,用了很粗的钢筋。  相似文献   
103.
每到夏天,总会想起小时候的夜空。那时候,和邻居家的一群孩子总爱在晚上合力搬出一张竹床在路灯下打牌,然后就是躺在上面看星星。可能时光滤过了所有的不完美之处,回忆里的夜空总是幽蓝的,而每一颗星星都是无比的晶莹,一点不输射灯下的美钻,而有些还会机灵地闪动。有时候流星从空中匆匆走过,更是让伙伴们有了议论甚至争吵整晚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4.
滕华弢 《可乐》2011,(2):63-63
从记事起,"滕文骥的儿子"就成了我的标签。1991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一些人得知我是滕文骥的儿子后,在背后议论纷纷:"滕华弢肯定是靠父亲的关系进来的。"我性格内向,与同学交流不多,又有人拿我的家庭背景说事:"瞧他那目中无人的样子,有什么了不起?还不就因为父亲是滕文骥吗?"这些猜疑和误解,像茅草一样塞在我心口,令我不胜其烦。自然而然,我迁怒于父亲,经常在家里与父亲争吵。  相似文献   
105.
顾勤 《琼州学院学报》2010,(6):65-66,77
本文对苏轼亭台堂记体文中议论进行分类比较,并梳理北宋时期的建筑物记体文由应用性向文学性的过渡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6.
如果说在面对孙志刚、周正龙、范跑跑、周久耕时.网民犹如愤青.喜欢谩骂,从原来的旁观者成为了议论者,那么出现在躲猫猫、邓玉娇等事件中的网民调查团,“南康事件”中的网友直播实况.则宣告网民已经从昨日的议论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动者。  相似文献   
107.
宋代诗歌的特点是 :在表现方法上“以文为诗 ,以议论为诗” ,在内容上有较多的说理。一般有直接说理 ,就事说理 ,即景说理 ,寓理于景等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粤人 《炎黄世界》2010,(2):71-73
胡宗南曾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的“西北王”。他一生追随蒋介石。为蒋介石忠心到底;胡为真是胡宗南的长子,曾任台湾“国安局”副局长等职,新任“国安会”秘书长。他表示,不赞成民进党当局推行的“去蒋化”和“去中国化”政策。  相似文献   
109.
鸦片战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趋新官员和维新思想家对官制积弊多有思考建言,驻外使节和游历官绅亦从比较中西官制的视角,重新审视清朝的固有体制.然而,直至戊戌之前,朝野官绅对于应变的考量意见仍明显分歧,一方面,改革意向内冷外热、统治集团内部则上下悬殊,中枢机构始终持重保守,另一方面,朝野官绅虽然不乏仿效西法的取向,其主张却难被当道所接纳.1896年李鸿章的欧美七国之行,亦未如舆论所期待,成为体制改革的契机.总署与枢府的暮气沉沉,使得改革内驱力疲弱.光绪亲政伊始,推动改革自上而下地进行,而且由全面变制入手,触及中枢与体制两大关节,自然根基不稳,阻力重重,导致矛盾急剧激化.  相似文献   
110.
18世纪中国史家王鸣盛主张把记载和考证历史事实作为治史鹄的,不赞成轻易褒贬历史,更反对脱离史实而驰骋议论;然而他在考史过程中却作了大量的议论,而且在某些场合公开宣称治史需要褒贬.当代学者中有人认为王鸣盛的议论褒贬是驰骋议论,和他的史学主张自相矛盾.本文通过考察王鸣盛的历史评论,认为其性质并不属于驰骋议论,对王氏治史"矛盾"之说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