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23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26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391.
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茨、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因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了贡献,被授予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如何设计机制为经济主体提供合理的激励已成为当代经济学的核心主题.1973年赫维茨在最富盛名的<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基本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赫维茨在考察了只有私人物品的环境下,提出了不可能定理,即不存在任何机制既能使每个人透露其真实信息,又能实现帕累托最优.马斯金提出并证明了一个社会选择规则可以纳什均衡实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为我们寻找可行的规则提出了一种标准,这项结果后来又被称为"马斯金定理".迈尔森则把显示原理运用到机制设计中去,认为任意一个机制的任何一个均衡结果都能通过一个激励相容的直接机制来实施.机制设计理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92.
运动员薪酬制定与管理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琦 《理论界》2008,(2):49-51,242
本文以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为分析工具,讨论了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与宏观制度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特别是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薪酬制定管理体制,而带来的运动员人力资本专用性降低、机会主义行为上升、运动员夺冠前后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对等、个人效用与集体利益缺乏协调统一等制度障碍。论证了运动员薪酬的合理制定与管理是影响运动员绩效的决定因素之一。探讨了运动员薪酬制定的合理区间及实施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提出了建立运动员与体育管理机构(如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队)之间的激励相容治理结构,特别是薪酬激励约束机制,不但是激发运动员提高训练热情、保持良好竞技状态,实现个体与国家社会利益最大限度协调统一的有效手段,也是进行奥运冠军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与前提。  相似文献   
39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观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与传统社会共生共存的文化内核,有着其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当前农村的"无讼"调查,我们看到的是:司法腐败导致的农民对法律的不信任;各种形式的调解在纠纷解决中仍然是主要方式;规范的缺失带来的公平危机在部分地方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394.
实用型司法:近代中国基层民事审判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国基层民事审判是在不同于西方法官体制的背景下,由全权掌管地方事务的州县官进行的以尽快平息讼争为目的的纠纷解决方式.民国时期,由于西方法文化尚未完全渗透到中国基层,民事司法仍然保存着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实用型特征.这种司法模式以地方官员的全能型权力为基础,以最有效的纠纷解决为目标,以不违背官僚追责和道德操守为限,在基层社会有效地维持着地方关系的运行和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这样一种围绕纠纷解决而非法律适用的实用型基层民事司法可视为近代中国一以贯之的特点.  相似文献   
395.
在中国古代各家学说中大多有"无讼"的思想。这种思想自儒家被确定为主导思想后,对于后来的司法执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它对社会的和谐、矛盾的解决以及司法成本的节约等方面仍然有着积极而现实的作用。但其不利法律信仰的形成、权利观念的培养等负面的影响也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396.
循吏是指“奉法循理”之吏,在国家治理中扮演“亦官亦师”的角色,承担着“养民”“教化”和“理讼”三重使命。司法是循吏在国家治理中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任务广泛体现在“养民”“教化”和“理讼”三项活动之中。循吏司法不仅是理讼的过程,也是教化甚至养民的过程。汉代是中华法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代循吏的司法实践以“无讼”为价值追求,在理讼过程中多以“教化”为具体手段,注重把“国法”和“人情”结合起来,体现出“奉法循理”的风格,以此达到政平讼理的效果,实现以德化民的目的。汉代循吏司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法律传统,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的共同治理,是“德法共治”的国家治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了有益的传统借鉴。  相似文献   
397.
传统中国的“厌讼”现象及其原因作为一个法学、文化学问题已经被学界关注多年。但不知应遗憾还是欣慰的是,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厌讼”心理的存在是“厌讼”现象的关键原因。然而,如果我们放弃用当今理论或术语去剪裁古典社会的做法时,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别样的情形首先,传统中国虽然存在几乎不到官衙解决纠纷的现象,但却可能不存在今人所谓的“厌讼”现象;其次,传统中国民众之所以不到官衙诉讼,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非部分学者所说的那样单一。  相似文献   
398.
本文旨在探讨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联,并对二者的有机衔接路径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二者在理论逻辑上表现为,乡村振兴在协调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过程中,强化了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降低了精准脱贫的制度费用;精准脱贫解决了乡村贫困居民的最低生存与发展需求,弥补了乡村振兴的最低短板。在实践逻辑上精准脱贫是乡村振兴的时序前提和空间基础,乡村振兴通过助力产业脱贫和精神脱贫为精准脱贫提供长效内生动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在战略思维和机制体制方面的有机衔接,将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99.
在我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背景下,诉讼不仅承载纠纷解决功能而且还发挥着诉讼社会治理功能。慎讼观念是我国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和社会治理经验总结发展的产物,其建立能够促进诉讼发挥现有积极功能的同时争取突破藩篱,实现整体性超越。它是以传统厌讼观念的更新为前提,在正确认识现代纠纷和纠纷解决机制基础上,形成的既不厌讼又不好讼的全面理性诉讼观。慎讼观的有效形成,需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思想原则下,坚持共同协商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400.
农村公共物品需求偏好显示机制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体制在以后的发展变迁中得到了延续和继承,使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面临着结构性矛盾,而摆脱困境的帕累托最优选择是根据农民的需求意愿或偏好供给农村公共物品.本文在公共物品需求偏好显示扭曲机理及相关机制设计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偏好的民主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