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45篇
劳动科学   28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588篇
理论方法论   135篇
综合类   1110篇
社会学   98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伴随着国家传统治理方式的改变,现有的信访制度已经难以应对新时期社会稳定的诉求。改革信访制度,首先应当破除单一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利益表达方式,增强作为公民监督手段之一的信访制度实效性。信访法治化需要一个规范有效的权力来保证运行,在维持信访制度功能的前提下,将信访纳入法律监督权的视野或许能够促使信访制度的规范运行,而作为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机关在制度设计上已具备吸纳信访制度的条件。  相似文献   
842.
我国群体性纠纷涉及的类型复杂多样.西方发达国家的群体性纠纷主要是在社会化大生产高速发展之后产生的消费者权益纠纷、环境污染纠纷、公害纠纷等,即涉及扩散性、分散性利益的"现代型纠纷".而我国当前的群体性纠纷类型则包括了前现代型纠纷、现代型纠纷以及后现代型纠纷.纠纷的复杂性必然决定了我们无法照搬西方国家群体性纠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路径只能是厘清群体性纠纷的生成逻辑,针对不同的纠纷类型构建多元、务实的群体性纠纷的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843.
“李秋香案”对现行涉税行政复议“双重前置”模式提出了挑战,具体纳税事项没有争议的情况是否需要复议前置,是该案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当事人在涉税行政复议 中的权利救济一再陷入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受到复议前置路径依赖的制约,由此可见行政复议前置程序的作用已经发生异化。税务机关专业性优势异化成为减少税务机关接受监 督制约的“挡箭牌”,税务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很少受到约制,分流涉税案件在减少法院职能程序的同时,阻碍了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清税前置实质上会损害国家的税收 收入,现实中往往会发展成为权力寻租,对此,应适用“纳税人善意推定”原则,废除法定强制复议前置,以正反向诱导方式鼓励先缴税款取代清税前置。  相似文献   
844.
1913年,北洋政府改组的京师警察厅,它除了基本的治安管理功能外,在对贫民的社会救济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接管或成立的社会救济机构有针对孤寡病残的育婴堂、习艺所、贫民养老院、疯人院等,也有专门救济妇女的济良所和妇女感化所等,救济关注到了一直在社会上属于“失语”的弱势群体。本文主要研究北洋政府成立后,北京警察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作为以及维持这些机构运行的资金来源,进而探讨其在社会救济方面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45.
环境正义的分配、矫正与承认及其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正义问题中存在着三个基本环节: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与承认的正义。分配正义作为程序性正义,以市场经济与公共决策的方式对环境恶物与善物进行分配。矫正正义是对分配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恶物的不公平分配及其可能的风险与伤害进行矫正,包括对基本权利的保障、对风险与伤害的补偿、对应负责任者的惩罚。承认正义的道德价值在于尊严与尊重,是对基本权利与价值的承认,在对不公平带来的风险与伤害进行矫正之外,还需对他们的付出与牺牲表示肯定与感激,具有实现正义的救济甚至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846.
中国历史上常把社会救济称为慈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官方将其分为官办慈善、公办慈善和私办慈善.随着中国与西方交流的深化,人权观念、政府责任观念和社会连带责任观念的传播,在南京政府时期开始有意识地将官办慈善与民办慈善区别开来,并逐步以"社会救济"一词来取代"慈善"表述,将社会救济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并制度化.到20世纪40年代,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一起,纳入国民政府的民生政策范畴,推进了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847.
从制度设计讲,失地农民可以通过信访、司法救济、村委会和大众媒体等渠道来表达利益诉求。但是这些表达渠道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不畅问题,导致一些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表达的低效甚至无效。这种利益诉求的低效甚至无效,会引发部分失地农民被迫采取一些对抗性行动来迫使相关主体回应其利益要求。为了有效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利益,为了社会的稳定,文章提出了通畅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48.
一般而言弱势群体权利保障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话语权,难以影响权利初始分配,享有的权利容易受到侵犯,欠缺必要的救济手段,从公法层面加强救济,符合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当前公法救济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缺乏专门法律落实宪法相关条文,无行政救济实体法救济程序繁琐,刑事立法未充分考虑救济的复杂性,公法救济模式相互独立缺乏衔接等。构建完善的公法救济体系,应着重从以下方面逐步优化:制定专门救济法律以实践宪法规定,完善行政立法简化行政救济程序,厘清救济的特殊性强化刑法救济,加快融合形成整全的公法救济体系等。唯有如此,才能共同铸造权利保护之网,改善弱势群体权利救济不足的现状。  相似文献   
849.
行政救济概念范畴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救济问题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行政救济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的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请求国家有权机关予以补救的行政法律制度。它具有因行政相对人提起的补救性、争讼性、相对独立性、个案性、程序性特征。对行政救济的重新分类有助于深入认识行政救济概念的内涵和特征,符合行政法律实践之需要  相似文献   
850.
近年来高频率的冤错案平反,被解读为新一轮司法改革的“第一个关键词”。2013年和2014年获得平反的23起冤错案,为考察这一群体救济权的实现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样本。从申诉控告权看,虽然冤错案平反依赖于偶然性事实因素的情况略微出现改观,但仍存在平反耗时漫长、涉诉法检主动纠错动机不足、既判力危机与审判障碍危机并存等问题。从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看,当事人取得国家赔偿的时间参差不齐,且耗时过长,申请赔偿额与实际获偿额差距较大,精神损害赔偿所占比例较低。要确保双重内容结构的救济权在冤错案平反与赔偿环节中获得更充分的实现,关键在于组织保障,即确立以审判为中心的平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