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93篇
社会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在众多《道德经》的英译本中,约翰-海德的译本通俗易懂。以顺应论(Versehueren,1999)为理论框架,通过具体分析译本在语境、语言结构、动态过程和意识凸显度的顺应表现,说明这样的通俗翻译具有其价值性。  相似文献   
182.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一叶残卷研究(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作者研究,此回鹘文残卷虽题作Abitaki(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但与<阿弥陀经>(古代新疆著名龟兹人鸠摩罗什于4世纪译成汉文)无关,而是汉文大藏经中已佚,也属于佛教"净土宗"(莲宗)的<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相似文献   
183.
1998年董乐山先生翻译并出版了美国新闻记者、作家 I· F·斯东 (不是那位传记作家欧文·斯东 )的《苏格拉底的审判》。译者和作者都说:“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审判和处死,像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一样,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据译者介绍,此书是严谨的力作,在西方影响不小。此书的指向,就是说它的现实意义,在于探讨当时雅典的民主。作者是西方左派的新闻战士,他对民主、自由问题也更敏感,而对这一点,译者是有会于心的。此书出版后,很有影响。难得的是它的影响不止于当时,斫年过去了,我发现近来还…  相似文献   
184.
翻译方向性是译本接受程度与文化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探究《楚辞》英译方向性与译本接受和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提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双向交流,实现从一厢情愿的译出或者译入向二者结合的良性合作转变,达到中国经典文化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185.
高放 《天府新论》2009,(3):21-24
最近读到有论文中提到"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的首句译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并采取‘幽灵'加上注解的办法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的说法.据考证,误认为"幽灵"一词起源于陈望道译本的源头在罗章龙回忆录<椿园载记>,后经别人反复引用,甚至还另加上个人想象的夸张铺叙,迄今已经误传了25年.但愿在这个问题上今后不要再出现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86.
文章论证了Pym所提出的“中间文化”的存在性,指出“中间文化”的概念突破了翻译研究中原有的二元对立思想,为译者提供了更为现实的存在背景,彰显了译本的互文化性。对中间文化的承认,意味着认可翻译中文化失真的同时也昭示了不同文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7.
现代阐释学认为艺术文本是开放性的,对它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基于此,选取《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三个最具时代特色的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在对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译者理解的主动性受特定历史阶段的约束予以彰显,明确文学文本的翻译就是译者与原作者通过原文本不断对话的动态阐释过程。  相似文献   
188.
序言     
由埃及著名学者侯赛因·卡米勒·巴哈丁著,朱威烈、丁俊译的《十字路口》一书已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4月出版,特选录其中的“序言”、“译后记”及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9.
本文首次对《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中一部分所保留的《三略》古注作了逐一对比,结果证实了西夏本注释多袭引古注,但在文字上又常加以扩充,还在以前未见有注文的正文后新加注释,这使得注文的篇幅较之古注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90.
从《哈克贝利&#183;费恩历险记》不同译本看重译之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奠定了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地位,也成为现代美国文学的起源。为了翻译已经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典型并浸透着美国社会与文化影响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译者对该小说进行重译。阐释学的演进、时代对不同版本的呼唤、译者翻译风格的竞争、不同层次读者的期待以及出版社利益的驱动等等因素都一致说明重译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