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92篇
社会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语言真挚朴素又优美隽永,字里行间包含真情实感,发人深省,可谓风格独特.钱炜和林珍珍所译的《季羡林散文精选》在词汇、句法、修辞及基调等方面上贴切原文,很好的展现了原文的风格,属于散文翻译中的佳作.本文拟以该译本为例,说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中风格对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2.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3.
古来中国关于《周易》的注本数百千种,所作解释千差万别。西方人要想有一个好的《周易》译本,首先须有一个好的中国《周易》注本作为底本。选择什么样的注本,便意味着选择了什么样的理解,这便提出了一个“底本之信”的问题。明清时期的官方易学是以朱熹的《周易本义》为宗的。然黄宗羲、顾炎武、皮锡瑞等清代大儒都认为《周易》最好的注本是程颐的《周易程氏传》;朱熹的《周易本义》则存在严重的迷思,特别是关于易图学(包括《河图》《洛书》《先天图》等)的迷思。明末以后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尊重当时官学意见,翻译《周易》基本是以朱熹的《周易本义》为底本的,因而朱熹易学关于《周易》的迷思便也不知不觉地传播到了西方。  相似文献   
204.
本文用语料库方法从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词长分布等方面对比考察了《红楼梦》及其两个英译本的词汇特征。研究显示,两个英译本都表现典型英语翻译小说的特征且都存在显化现象。在词汇的选择上霍克思译本倾向于使用动词与副词结构,而杨译本则倾向于使用名词结构。  相似文献   
205.
晚清学者容闳自传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是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文献。该书现存五种汉译本各具特色,译者身份各异:或为编辑、或为历史学者、或为翻译学者。本文拟从译者身份视角对比不同译本,试图揭示译者身份对译本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不同身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以期对当下历史文本翻译提供启示。研究表明,不同身份译者对文本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关注的焦点亦各不相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206.
有关翻译目的论是否适合于指导文学翻译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对比分析《格列佛游记》的两个译本发现,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不同,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也就不同;发起人对译者的翻译要求、目的语所处的语境条件以及译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和功能,对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译者只有在保证译本充分性的前提下,依据专业知识对信息的取舍作出判断,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才能创作出符合受众期待的好译本.翻译目的论对于翻译行为的影响证明了这个理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的.  相似文献   
207.
《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两个全译本因各自的翻译艺术成就而成为目前所有英译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结合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看,霍译本和杨译本两个译本尽管都尽量保留原文内容,着力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译者对各自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的看法不同,霍译本侧重其译文之文学、美学功能;而杨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促使他们分别选择工具翻译法和纪实翻译法来处理原文,从而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译本。说明翻译目的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8.
上个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发生的“文化转向”使得人们对于翻译本质的理解更为深刻、全面。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使者,译者在面对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后殖民语境下分析《红楼梦》两译本的文化与翻译,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9.
在众多《道德经》的英译本中,约翰-海德的译本通俗易懂。以顺应论(Versehueren,1999)为理论框架,通过具体分析译本在语境、语言结构、动态过程和意识凸显度的顺应表现,说明这样的通俗翻译具有其价值性。  相似文献   
210.
奥义书是印度上古思想转型的关键著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存世的奥义书极多,然而它们大多产生很晚,一般公认属于吠陀时代的奥义书只有十三种.奥义书的核心内容是探讨世界的终极原因和人的本质.印度古代许多哲学流派如吠檀多等,都是奥义书的直接或间接继承者.奥义书也真实地反映了印度当时的思想探索方法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